在河北阜城县的一个村庄里,妹妹吴桂英只因被哥哥打了两巴掌就瘫痪在床,在床上躺了整整20年。 直到小侄女在院中看到了四处游荡的诡异黑影,这才无意间撞破了她装瘫的真相。 她到底为什么要装瘫20年之久呢?
1973年,吴桂英出生在阜城县叶家铺村,在她出生之前,吴家已经有了六个子女。 做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吴桂英从一出生起就备受宠爱。 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吴桂英的父母从小就不让她干农活,哥哥姐姐们也是经常将就着她。 吃饭时要把饭盛好了递给她,洗澡时也要母亲帮忙,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平时她更是十天半月的也不踏出家门一步。
吴桂英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 15岁那年,有一天吴桂英刚起床,正好家里的其他人都帮忙干农活,往家里收庄稼。 父母见她在一旁瞪着眼看着哥哥姐姐们干活也不帮忙,于是叫她过去帮忙干活儿。 但吴桂英从没干过农活儿,更不想干农活儿,于是不顾父母的呼叫转头就走。
一旁的大哥看见她这无所谓的态度,气不打一处来,冲动之下“哐哐”扇了她两个耳光。 没想到的是,吴桂英挨完两巴掌后竟然直接倒地不起,还说自己怎么都站不起来了。 一家人顿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把她送进了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表示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来,但吴桂英依旧站不起来。 家人以为大哥的两巴掌把她打出毛病来了,于是只能把她接回家里照顾。 从那以后,吴桂英就开始了她长达20年的卧床生活,吃喝拉撒全靠他人照料。
一开始时一直是父母照顾她,因为父母没什么其他的工作,天天围着她转,吴桂英的日子过的十分滋润。 吴桂英的母亲因为害怕她长期卧床身上长疮口,还经常为她擦洗身体,按摩肌肉等等。 直到2007年,吴桂英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吴桂英的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 吴桂英的母亲去世时,把她交给了自己的大姐吴桂令照顾。
但大姐家里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家里的房间本来就不富裕,吴桂英来到大姐吴桂令家里后,家里的地方更紧张起来。 同时,吴桂英还给姐姐姐夫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能更细致的照顾妹妹,吴桂令只能干一些比较闲散的零工。 而这慢慢的引发了吴桂令丈夫的不满,夫妻之间经常因为吴桂英的去留问题争吵不休。 转眼间,吴桂英来到姐姐家一年了。
一天,吴桂令的女儿溘然指着吴桂英所在房间说:“小姨的窗户前面有个人在动。” 这句话把吴桂令吓得不轻,妹妹吴桂英瘫了快要二十年了,她的房间里怎么会有人影?难不成是家里进贼了? 这样想着,她飞快地跑到了屋里去看,没想到什么也没看见,屋里的财物也没少。 吴桂令心里放下心来,想着可能是女儿看错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女儿又说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看到了屋里有人在动。 吴桂令起了疑心,偷偷的在窗外等了一会儿,果然看到一个黑影在吴桂英的窗前晃动。
她当即进屋去问自己的妹妹吴桂英,但吴桂英坚持说没看到任何人进门。 家里进了贼,还抓不住,这可让吴桂令犯了难。>她立马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杨瑞平,夫妻两人在院子里面蹲守了好几天,没想到一无所获。 迫于无奈,他们找到了当地的记者求助。
记者在听完吴桂令的说法后心里已经猜测到了是吴桂英装病,于是建议她们在屋子里装了个监控。 刚装上监控的一段时间,家里什么事都没发生。 可几天后吴桂令打开手机一看,居然看到瘫痪在床二十多年的妹妹吴桂英自己站了起来,还走到桌子边上拿了一把零食吃。
吴桂令顿时又惊又怒,她不明白为什么妹妹的病早就好了,但她自己不承认。 她立即回到家,闯进吴桂英屋子里和她对峙。 然而,即使面对自己站起来的监控画面,吴桂英仍是矢口不移自己就是站不起来,自己动不了。 一时间,姐妹两人争执不下,最终在记者的建议下决定去医院看个究竟。
在记者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南京一家比较提高前辈的医院。 经过检查后,医生十分明确的表示,除了长时间不运动导致的身体虚弱外,吴桂英的身体状况没有任何问题。 这与他们当时在吴桂英在刚刚瘫痪时的检查结果一摸一样,但吴桂令仍是不明白,如果吴桂英是装瘫的话,怎么能装20年之久呢?
在这事情在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后,一位心理学家找上了吴家人,说他可能知道吴桂英瘫痪的原因。 根据这位心理专家的推测,吴桂英的瘫痪不是由于身体出了状况,而是因为心理原因。 他认为吴桂英得了“分离转换型障碍”,通俗来说,就是一种“癔症”。吴桂英可能在生活中受到了一些刺激,从而产生了一些自我暗示或焦虑的心理,自己想象自己的身体瘫痪,从而形成了精神创伤,慢慢的出现了躯体化的症状。 在经过心理医生的解释后,吴桂英的家人终于明白了妹妹的症结所在,还找一个心理医生为吴桂英进行治疗。
而吴桂令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事无巨细的照顾妹妹,而是逐渐放手,鼓励她自己站起来照顾自己。 在家人的陪伴和帮助下,吴桂英垂垂的站了起来,恢复了曾经活泼开朗的性格。 如今吴桂英已经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理,人也变得勤快了,经常帮着哥哥姐姐们下地干活。 而且在她身体恢复后,姐姐还给她介绍了一个年龄差不多的男友,很快她就能成家立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2 P6 d6 T% X& W3 T. n/ f/ b3 T3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