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4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合江绝活“打盆”:38年头顶30万碗菜从未失手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4:37: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打盆登高,亮相的就是绝活。
  草鞋,白布,特制托盘……
  “上菜了,”一声有力的号子响过先滩镇乡宴的现场,循声望去,一名脚穿草鞋、头裹白色头巾的男子已登场。他脱手顶着一张2米长、20厘米宽的特制托盘,10碗热菜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托盘像粘在了他头顶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硬是没洒一滴滚热的菜汤出来,转瞬这10碗热菜就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席间。
  “这就是我们独有的绝活——打盆。穿草鞋是防滑防摔,裹头巾是增加稳定,即便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大冬天我们也要穿起。”陈长发说。
  这天的乡宴上,18道菜都是陈长发老人打盆送到餐桌旁,整个传菜过程不到20分钟。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都很忙,乡里乡亲要摆宴席的都想请他来秀一把。
  据合江县文化局考证,打盆起源于清代中期,当时古镇上办宴席,客人多菜品也多,上菜的人自然就得动作快。可老街狭长且窄,上菜的人多了,行走起来不方便,于是想出了打盆这一上菜方法。
  一双草鞋,一块白棉布,一条特制托盘是打盆者的标配:草鞋能使打盆者更快的行走而防止滑倒;白棉布包在头上也是为了更加稳定托盘;特制托盘长约两米,宽约二十厘米,为了防止溢出的汤水洒溅出来,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
看得食客们瞠目结舌的“打盆”是先滩镇所独有的,如今在镇上打盆的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  头顶传菜超30万碗  打盆的整个过程需要考验传菜者身体协调能力、体力、专注力,三力缺一不可。这门技艺历经10代传承至今,先滩镇也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今年66岁的陈长发,从27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我出师后一直没中断打盆,平均每年要顶上万个碗,38年来打盆从未失手从头上掉下菜来。每个土碗有一斤重,这些年我顶菜也顶了快几百吨了。”陈长发打趣的说他都快练成铁头功了。  杨光祥是陈长发的徒弟,在镇上经营了一家豆花店。80年代他就跟着师傅学习“打盆”。有着超强的专注力的他,不论周围环境多么嘈杂,都能保证头顶的长板平稳不晃。打盆时不仅能顶住长板健步如飞还能转弯,下蹲甚至可以金鸡独立。据杨光祥介绍,今年60的他还能头顶约几十斤重的食物和20斤重的传菜板自由穿行,打盆送豆花时还能顺便在热闹集市上买菜割肉。
托盘像粘在了陈长发头顶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硬是没洒一滴菜汤出来。  自家的孩子不愿学  说起徒弟传承,陈长发老人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他自己孩子都不愿意学这项绝技。“我们这行辛苦,打盆打得是腰酸背疼还挣不到钱,娃娃都全部去外地打工了。”  作为最后一代传人,杨光祥说:“我希望能够将‘打盆’技术传承下去,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虽然娃儿不喜欢学,但我仍然喜欢这个行当,我会继续干下去。”  一双草鞋,一块毛巾,一条长木板……三十多年来他们师徒二人风雨无阻,三十多年来他们响亮的“上菜了”响彻小镇上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摄影报道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11-15 20:10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