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确定的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具有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等特点。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昨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二场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中获悉,新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R1线车辆调试将于6月份完成,其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嵌入式连续支撑无扣件轨道系统”、超级电容等,也有望运用到IT大道有轨电车线路上。 R1线延伸线将对接天府新区 成为主要交通运载形式 据了解,新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R1线首开段工程连接新津县城区和岷江新城。在规划中,线路两侧以后将成为新城市商业开发区,客流量必然上升;同时线路白鹤滩站连接白鹤滩湿地公园,形成旅游线路;在未来,R1线延伸线将对接天府新区,成为主要交通运载形式,满足客流需求。 “目前,已进入行车调试阶段,预计今年6月份将正式完成。”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胡基士表示,车辆生产完成后,要在该线路上试运行,以便进行各种检测。他还介绍,先期建设的R1线首开段一期工程,起于三号桥西侧(五津东路),止于新普路成绵乐城际铁路跨线桥西侧(白鹤滩站),全长3.7公里,共设4站,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已完成正线路基及轨道施工,初步具备送电及上车条件。 对市民最关心的票价问题,由于该工程尚未完工,票价问题正在调查研究中。未来,将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现代有轨电车的实施经验,结合本地经济条件以及公交系统票务要求拟定票价,再通过听证会等形式,由政府和群众来决定票价。 R1线采用超级电容等新技术 一次充满电最远可行驶13公里 在许多人印象中,有轨电车沿着固定线路,车顶总是拖着电线运行。而在新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R1线,记者看到,新式的有轨电车并没有接触网,而是采用了超级电容。“通过试验,一次充满电,仅需要五分钟,正常行驶的话,可以达到13公里。”胡基士表示,一般而言,新型有轨电车每个站点相隔500—700米,车辆进站时,就会根据车辆自身电量需求,进行充电。 “除了在终点站进行充电外,每个站点最多停靠不到半分钟,也可以充电。”胡基士表示,由于该条线路采用了嵌入式连续支撑无扣件轨道系统,能够有效防止波纹磨耗,钢轨使用寿命可以达30年。“和传统的枕木轨道相比,新型轨道技术不仅震动非常小,而且维护成本非常低。在铺设过程中,又采用了工厂化作业模式,就像搭积木一样,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他介绍说,这些最新的技术有望用于IT大道有轨电车项目,包括最新的超级电容、系统集成、轨道技术等。“未来,公司最新产品都有望运用到益州大道有轨电车项目、都江堰有轨电车项目等。” 地铁3号线车辆已经交付使用 4号线车辆每月交付3—4列 随着成都地铁建设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车辆将采用“新津造”。“地铁1、2号线的车辆主要是在长春生产,我们负责车辆涂装、调试等。”成都北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恩辉介绍,地铁3、4号线,公司参与度较高,从车体生产、组装、调试、试验到运行,都将参与进来。 据了解,由该公司生产的地铁车辆首列车于2015年6月下线,已完成成都地铁3号线车辆交付,目前正生产成都地铁4号线车辆。其铝合金车体于2015年10月下线,标志着城际动车制造能力的形成。 “地铁3、4号线在人性化、舒适性,安全性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举例说,地铁4号线采用了座椅加热技术,冬天会加热,不会让人感觉冰凉。同时,空调性能也相对较好。他还介绍说,目前,成都地铁1、2、3、4号线都是采用的B型车,而今后将采用更大、更先进的A型车。 王恩辉还介绍说,3号线一期,共27列,已全部交付使用,成都生产了其中的7列。“4号线二期26列,都由成都生产,每月将交付3—4列,现在已经交付了8列车。” 本报记者 杨彩华 摄影 谢明刚 新闻链接>>> 围绕两个核心 瞄准两种需求 成都加快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起步早、基础牢,在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各领域实现了全覆盖,从事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数量及综合研发能力全国第二。当前,我市轨道交通产业正站在腾飞的关键当口,将紧紧围绕两个核心,重点瞄准两种需求,牢牢抓住两个市场,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 两个核心:工程建设和整车制造 根据规划,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将围绕工程建设和整车制造两个核心。一方面,围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形成了以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为主线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围绕工程建设和整车制造两个核心,着力抓好产业配套,加快实现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集群发展。 两种需求:主流制式和新制式 同时,将瞄准主流制式和新制式两种需求,寻找增量。一方面,瞄准机车、高铁、地铁等传统轨道交通制式的增量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并依靠这部分需求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瞄准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空轨等各种新制式轨道交通产品需求,稳步开展新制式产品的示范应用,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储备新动能。 两个市场:域内和域外 此外,我市还将抓住域内和域外两个市场,抱团竞争。未来,我市将尽快提升供给能力,从全产业链的广度最大限度覆盖全省范围内需求,实现工程与产业的双赢。同时,成都是向西、向南发展的前沿,将加快轨道交通“走出去”步伐,着力抓住战略机遇,抢占市场先机。通过本地企业,尤其是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国中车、成都地铁公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强强联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合作模式,同时带动本地相关配套企业,抱团开拓域外市场。本报记者 杨彩华 4 C+ T9 A9 _* g'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