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X+ v$ d& @. E$ K+ A8 I
3月12日,两名游客在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的花海中踏青。张智勇 摄(视觉四川) 6 n# h( d9 o# \% w" m
) e' h% l- o' D# ^2 i b9 O ^
新津梨花节、杜鹃花节游人如织。本报记者 张彧希 摄 编者按 进入三月,桃花李花飞满天,全省各种花节陆续登场。花节年年搞,今年有何不同?各地办花节,重要目的在于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当地在举办花节的过程中,是如何考虑的?都有哪些招数?本报今天推出这组花节报道,透过繁花,看看各地所念的“花经”。 3月16日,距离汉源花卉节开幕还有两天,但九襄镇三强新村村民刘晓东家的紫藤苑农家乐却早已 “满员”。“我们家有七间客房,已经预定到4月了!”老刘高兴地说。 与以往仅在短暂的花期忙碌不同,如今,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涌向三强新村。以每年一度的花卉节为契机,汉源将新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并轨发展,打造出了 “花海果乡”4A级景区,推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延长了花卉节的“生命”。 曾几何时,四川各地花节曾不同程度“遇冷”:花期短暂,游客集中在周末赏花,前前后后忙活不过几天,花经济显得“后劲不足”。如何“以花为媒”,做长花节产业链?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张彧希 鲜花背后的“产业经” 岳池县排楼乡龙井沟村村民没想到的是,今年首次举办的李花节,一下子就来了两万游人。 长期以来,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好李子“养在深闺人未识”。面对困窘,当地打起了“花节经济”牌。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排楼乡党委书记尹春平说,乡里已着手以龙井沟村为核心,联合周边几个村,种植反季节李,形成300多公顷的产业园;岳池县大大小小的酒厂,还生产李子酒。另外还将通过建设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乡村旅游。 克服花期“短板”,德阳双东镇的绿道景区,成为花节背后的重头戏。3月6日,在德阳“梦回绿道”徒步穿越活动中,800余名游客从赏花主会场出发,领略了一个别样“绿色健康”的花节。花节时间短,但绿道景区一年四季都能来。 西昌安哈镇则谋划了一盘“旅游大棋”。安哈镇党委书记李学军说,作为梨花节“主战场”的长板桥村就将依托邛海—螺髻山风景区和安哈彝家风情的品牌基础,依山就势,建立廊道和开敞空间,提升景区的“后吸引力”。着眼细微处,农家乐达意彝庄老板王杰打算修建客房提升接待能力,留住游客山上宿,而不是“吃了就走”。 从全省来看,花节经济串起的产业链条,远远不止于打造景区本身。以一朵花为“核”,串联起一二三产业,正在花田里绘制出一个个“聚能环”。 绵阳平武县平通镇桅杆村,早就不满足于“春季看梅花,夏季采果梅”。当地还利用梅花节带来的人气和知名度,对梅果进行深加工,制成果脯和梅子酒等食品推出。 社会资本助力“品牌营销” 纵观全省,大小花节数不胜数,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除了提升景区本身实力外,把功夫下在品牌营销上,正成为不少地区“蜕变”的秘诀。 宜宾筠连县春风村就打好了品牌营销“牌”。地处川滇交界的喀斯特地貌区,漫山遍野全是石头的春风村由于地形特殊,种烤烟、辣椒都不行,只适合种李子。李树成活了,春风村再次大胆创新,走出了成功的“关键一步”——借助旅行社,叫响春风村“石头开花”的奇观。随后,春风村与旅行社合作,共同打造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采果。如今,春风村已种植李树近133.33公顷。花期时,这里游人如织,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04年不足1800元增长到去年的12000元。 简阳也把功夫下在了营销上。今年简阳旅游部门主动与旅行社对接,将桃花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与赏花品果线路整合规划,吸引团体游客来赏花。在3月11日开幕的自贡自流井区第十七届飞龙峡桃花生态旅游节上,自流井区就提出,今年将加快桃花节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通过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并推出丰富的个性化主题活动和旅游线路。 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 今年,雅安石棉就把花经济的延伸产品——黄果柑,带到了北京。在3月9日于北京召开的“有滋有味,柑谢有你”发布会上,石棉与苏宁商城等企业首次合作,授权苏宁超市、善品公社微商城试水电商销售石棉黄果柑,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让石棉黄果柑通过互联网平台“走得更远”,提升品牌价值。 2 k) Z! m# U0 h1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