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市场,“海归”不值钱了吗?
" K6 D# l9 U/ j, @ 文/敬一山 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留学生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战。 然而,这些现象到底有多大代表性呢?其实还是个未知数。博士生和本科生谁更有竞争力?留学生和“土著”谁更受企业欢迎?这要看具体个人和岗位的现实情况。在国外混文凭的留学生不如优秀“土著”,这也无可厚非;而一些不太需要精深知识的岗位,需要的当然是本科生而不是博士生。 相对于过去盲目地追求高学历、海外学历,现在确实呈现一种理性回归,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博士生、留学生“不值钱”了。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有竞争优势。越是在成熟理性的就业市场,学生越要好好规划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人的发展道路。 所谓的博士生、留学生“金光”不再,并非是说优秀的学生面临贬值,只是因为竞争充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读博或者留学,在就业时本就不应停留于和本科生抢饭吃,这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专长,并实现学以致用。 可能会有人反驳,认为很多时候就业不仅仅是取决于个人意愿,更多的是取决于用人市场的实际。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就业压力大的现实中,博士生降尊纡贵求个本科生的职位都不可得,再去说什么更高追求,岂不是纸上谈兵?也许这些都是事实。但抱怨无济于事,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加速推动更多用人单位走向理性。用人市场的理性回归促使企业根据岗位实际需要聘用人才,这是必然趋势。 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过去的用人标准、人才竞争停留在粗放阶段,靠一纸好文凭、一个留学背景,就可以轻松找到工作。背后潜藏的问题不容忽视:可能是公司选错了人,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现在就业形式的严峻或者说用人单位的理性,倒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这种定位不仅在于找什么样的工作,而是包括学业选择,该不该读博、要不要留学等,都应有更理性的权衡。 对于真正学有专攻的博士生或者有国际视野的留学生,这个时代提供的选择只会更多,而不是更少。比如各级政府正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地方对留学回来创业给予优惠政策。在创业方面,留学生就拥有了“比较优势”。当然,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重要的是先认识自己,寻找最合适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从跟风。 这是就业困难的时代,这又是需要“双创”的时代。困难和机遇总是并存,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拥抱。别固守靠一纸文凭就能“包有好工作”的传统观念,先关注提升自己的能力,再找发挥专长的舞台。面对未来,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 ~* I+ ]0 B; O4 s6 h.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