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要想完成大熊猫种群延续及复壮,最关键的是野生种群扩大。 2005年8月首次放归至今,四川已野外放归大熊猫6只。 我省正改进大熊猫放归前的野化训练模式,精选放归对象。 “大熊猫物种的延续根基仍在野外种群的增长,人工繁育过程中积累的技术手段,应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大熊猫野化放归、野生种群复壮上。”省林业厅副厅长降初日前在第四届两岸四地大熊猫保育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得到与会者认同。 今年以来,四川境内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的人工繁殖大熊猫数量双双突破历史,其中,中国保护大熊研究中心诞生幼仔26只、成活23只,含9对双胞胎;成都大熊猫基地共繁育8胎15仔。与会者认为,要想完成大熊猫种群延续及复壮,关键还是野生种群。 本月内,大熊猫“华娇”将放归至雅安市石棉县境内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消息引起大家关注。 在“华娇”放归之前,记者走访省林业厅、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回眸我省大熊猫野化放归之路。 现状 放归野外大熊猫有一只产仔 回顾我省大熊猫野化放归历史,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条路不能停下来,不然会前功尽弃。”中国保护大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说。 去年11月23日,放归栗子坪自然保护区40天的人工繁育大熊猫“雪雪”被发现已经死亡。再往前,原本计划与“雪雪”在栗子坪汇合的“新媛”最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同年11月20日宣告死亡,死因为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而人类历史上首次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也以失败告终——2007年2月19日,大熊猫“祥祥”被发现死于放归地卧龙野外。距离它被放归,还不到10个月。死因为与当地野生种群冲突,从高处坠落后休克。 也有成功的案例。2009年4月29日,野外救护的大熊猫“泸欣”被放归栗子坪。这是人类首次实验易地放归大熊猫。2015年9月,省林业厅确认,“泸欣”已于2012年8月产下一仔,为雄性。 2012年10月11日,全球首只在半野外环境出生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放归;2013年11月6日,全球放归野外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张想”也被放归栗子坪。目前,两只大熊猫均生存良好。 “华娇”此前已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接受了为期两年、两个阶段的野化培训,“华娇”表现良好,已初步具备与野生大熊猫相似的食物选择等特性,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揭秘 放归多半在秋冬选点也有讲究 梳理四川大熊猫放归之路,除野外救助者外,其余被放归者均在2岁左右。 “华娇”为雌性,2013年7月出生于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她的母亲“草草”来自野外,具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她的哥哥“淘淘”是全球首只野化培训并成功放归野外的大熊猫,已放归3年。在此前的野化培训中,“草草”一直陪伴在“华娇”身边。 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小东透露,大熊猫2岁时仍为亚成体,正好处于与母亲分离的阶段,“野生大熊猫,一般这时候都会带着孩子出门扩展领地,以锻炼后代的生存能力,最终在后代能够独立(生活)时与之分开。”而秋末至冬春季节,正好是锻炼大熊猫野外觅食能力的最佳季节,“气温变低,山上的食物在减少。”因此,我省近几次放归大熊猫的时间点,均选择在10月、11月。 选点也有讲究——从2009年放归“泸欣”开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就逐步成为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目的地。 省林业厅野保处处长王鸿嘉表示,主要放归地放在栗子坪,原因有二:栗子坪所属的小相岭山系种群不足30只,在省内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中,仅高于秦岭山系,需要不断补充数量;自放归“泸欣”开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就逐步构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野外放归通道及大熊猫野外监测体系。 未来 不断靠近野生环境制定全国放归方案 目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在根据放归野外的大熊猫生存状态,改进放归前的野化训练模式,精选放归对象,像“草草”本身就是野生的,她生的‘淘淘’、‘华娇’从小就与圈养的后代不一样,有野生种群的习惯,这恰恰是大熊猫能够在放归后第一时间适应野外生存的关键。此外,放归对象钟情于挑选父母双方或一方为野生种的后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产下的幼仔比圈养大熊猫后代要壮实。 梳理已放归大熊猫的父母不难发现,其中一方或双方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后代的野外生存力较强。“张想”的母亲“张卡”是在雅安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助的;“草草”同样具有野外生存经历,并有半野化状态下产仔、野外带仔生存的壮举;“雪雪”的母亲“思雪”同样接受过野外训练。“希望这些被放归的大熊猫,从它们的父母开始,就有野外生存的经历和技能;从产仔开始,就能带着孩子野外活动。”上述负责人说。 古小东透露,省林业厅受国家林业局委托,正在编制全国大熊猫野化放归方案,目前方案雏形已有眉目,明年应该能出来。 记者 王成栋 文/图
1 m1 Z+ D% G* s# T' A*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