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9 J2 i( \6 v( b5 r
) m( M8 W2 K8 U0 ~ }% a% V0 R. m9 ~4 _/ ^9 c5 h8 a
古镇这种地方只有人少了才会有意境,才能听得到时光流转的声音,才能读得懂过往的故事,才能看得透粉墙上斑驳的印痕。幸运的是到达西塘恰逢周五,再加上中秋节只放两天假且临近国庆,外出游玩的人并不多,整个旅程都没有遭遇人山人海。 西塘不大,如果不在小店里逗留也不进景点,三四个小时便可将古镇彻彻底底地看一遍。我们住在下西街,出了旅舍就是西街,西街是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为上、下两段。古时候以东为上、西为下,便有了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和大多数商业化的古镇一样,西街店铺林立,门票里包含的小景点也大多在这条街上,因此这条街人最多。但沿西街东行或西行至尽头,或者随意从某条石弄中穿过到达另一条街,便会发现游人越来越少,商店也稀稀落落,更多的是普通人家。临河而摆的竹椅上坐着聊天的老人家,文艺小店的门口老板正在打理花草,四、五岁的孩童和家里的土狗玩闹……看着看着,便忘了这是在西塘,忘了这是在景区,仿佛这只是家乡的某个地方,人们过着自然而平静的生活。只有河中不时划过的载着游客的乌篷船,提醒着我身在何方。 我喜欢这种轻松、舒适的感觉,一切都很祥和,此时此刻,我们才能欣赏到西塘最美妙也最古朴真实的样子。 回想自己去过的那些古镇,几乎都被人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可我却总能从其中感受到静谧祥和的气氛。一直以为是自己幸运,每次都能赶上人少,可此时才恍然大悟,是我走到了游人鲜至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代表着被开发的地方就古朴不再、安宁不再。以前曾吐槽过现在的古镇都是千篇一律的小店和酒吧,一种南锣鼓巷+后海的模式,但只要你往深处走一走,便会发现无论多么商业化的古镇都还留存着原生态的地方:在丽江,沿着石板路往山上走;在凤凰,沿着沱江往南北两端走;在平遥,离开衙门街往其他路上走……与你相遇的便不再是人群。倘若你是跟团只去景点和商业街,或者自由行却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只在主街上逛,那么你自然只能看到大家说的商业化。 西塘因“三多”而著称,其一便是“桥多”。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必是少不了桥的。西塘的桥真是多,环秀桥、安秀桥、安境桥、渡禅桥、永宁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使水乡更加灵动,使江南更加真切,被人咔嚓一声装进相机里成为定格的风景。 这么多桥,翻看照片时能叫得上名字来的,却也只有送子来凤桥。此桥是有讲究的:桥的南面是阶梯,北面是斜坡,男子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走斜坡,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常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由此,便有了“送子来凤桥”这个名字。古老的桥,曾经有多少新婚夫妇携手同踏,又承载了多少人美好的祈望?而如今,桥上被游人画满了涂鸦,若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这或许是一种创意,可在这古香古色的西塘,则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破坏吧。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幽深曲折的小巷子,“巷多”也是西塘的一个特色。有的通往河岸的码头,有的走到尽头便是人家,而有的则连接另外一条街道。在众多弄堂中,石皮弄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个。长68米的小巷子,最窄处不足一米,只容一人通行。穿着长衫走在石板路上,青苔在石板的间隙中探出脑袋,两侧是斑驳古朴的粉墙,此时头脑闪现的是《情归同里》中男女主人公在穿心弄相遇的桥段。想象着自己是古时候的姑娘,迎面一位儒雅书生携风而过。裙袂飘飘、相遇、低头、侧身、浅笑,留给彼此一个安静的背影…… 西塘的烟雨长廊是极富盛名的,它是西塘独有的,是西塘与其他古镇与众不同的地方。好莱坞大片《碟中谍3》就曾在此处取景。烟雨长廊其实是临河而搭的廊棚,既可避雨也可遮阳。不难猜出,西塘的另一特色便是“廊棚多”了。长廊一侧是河道,一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白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到了晚上游人渐稀,一串串红灯笼亮起,坐在临河的石凳上看着乌篷船摇曳而过,船桨划破映在水面的灯影,留下片片泛着流光的波纹。夜色深沉又温柔,我满心安宁地坐望着,一不小心,便醉在这西塘的桨声灯影里。 在西塘,无论是清晨深夜寂静的,还是午后黄昏纷华的,无论是蓝天碧水映衬的,还是霓虹灯影点缀的,都是独特且美的。水波相送,古桥相迎,粉墙静立,青砖不语,关于所有江南的记忆,都在西塘等你去拾取。
4 s. [+ I+ {# c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