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1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中国净资产352万亿 专家称已超美国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简单一比较,我们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了美国!”相关专家在《资产负债表2015》研讨会上表示,美国2013年以前资产是55万亿美元,按照折算是34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13年的净资产是352万亿]

相关专家分析,我国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了美国,但统计口径有差异。

作为GDP总量占世界第二位的中国,国家和政府的“家底”到底有多少?能够承受多大的债务压力?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健康吗?这些问题更决定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当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时,人们开始担心中国主权债务风险,更有人据此唱衰中国。但中国社科院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的报告认为,无论是依据宽口径还是窄口径判断,中国主权资产净额均为正值,这表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

“任何唱空中国的言论都站不住脚。”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介绍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情况称,在较长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为小概率事件。

但李扬同时还提示,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其隐含的风险值得关注。

我国净资产超美国

近日,一份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下称《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2013年我国国家总资产691.3万亿元净资产352.2万亿元。

《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从我国资产总量看:2007~2013年,国家总资产从284.7万亿元增加到691.3万亿元,增长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67.8万亿元。

从资产净值角度看,2007~2013年,中国的净资产从165.8万亿元增加到352.2万亿元,增长186.4万亿元,年均增长31.1万亿元;净金融资产从7.4万亿元提高到16万亿元,增长8.6万亿元,年均增长1.4万亿元。

“简单一比较,我们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了美国!”相关专家在《资产负债表2015》研讨会上表示,美国2013年以前资产是55万亿美元,按照折算是34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13年的净资产是352万亿。

这个数字是否说明中国净资产就是世界第一了?这位专家称,这种简单比较是不可取的,因为美国的总资产统计口径与中国不同,比如在美国,居民的汽车没计算在总资产内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资产负债表2015》进行编制时,地方资产里面基础设施没有放进统计口径,很多资产是按照当时的成本价,“根据现在的市场价已经翻了很多倍,我们是很低的估算。”

主权资产足够覆盖主权负债

按宽口径匡算,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7.3万亿元,主权负债124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3万亿元。

“无论是依据宽口径还是依据窄口径判断,中国的主权资产净额均为正值,这表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应为小概率事件。”李扬称。

但是,李扬提示,包括养老金缺口以及银行显性和隐性不良资产在内的或有负债风险值得关注,一旦经济增长速度长期持续下滑,并致使“或有”负债不断“实有”化,中国的主权净资产的增长动态有可能逆转,我们面临的债务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和工业企业在整个非金融企业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国有企业总资产占非金融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从2000年的43.8%下降到2014年的30.2%,工业企业总资产占非金融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34.5%上升到2004年的38.5%,此后一路下降到2014年的27.4%。

“国有企业总资产规模略有增加的同时占比持续下降,反映民营和非公有经济随改革深化强势崛起,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李扬说。

《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金融危机以来,依照课题组方法所测算的各部门加总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70%上升到2014年的235.7%,六年上升了65.7个百分点。其中,李扬提示,值得关注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总额占GDP比重从98%提高到123.1%,上升了25.1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我国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2007~2013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从41.8%提高到49%,上升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2012年和2013年上升较为明显,分别上升2个、3.2个和1.5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负债率上升与全球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密切相关。”李扬分析称。

李扬提出,通过将中国与美、英、德、日四国比较,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占GDP比率,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和金融体制特点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经济现象。“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其隐含的风险值得关注。”

四份不同的政府资产负债表

自2012年以来,国内共有四个研究团队尝试编制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政府资产负债表。除上文所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其余三个研究团队分别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理论和政策研究课题组;由博源基金会组织和资助的马骏(现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原首席经济学家)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队;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国银行团队。

四份同题报告,政府净资产数据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广义中央政府的总资产分别为24.4万亿和25.4万亿元,总负债分别为8.6万亿和10.2万亿元;净资产分别为15.9万亿和15.1万亿元。

来自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理论和政策研究课题组,依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制的《2012~2013年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报告称,2013年中国公共部门净资产为106.9万亿元,广义政府净资产为92.3万亿元,其中狭义政府净资产为6.4万亿元。2012年,中国公共部门净资产为92.1万亿元,广义政府为81.6万亿元,其中狭义政府的净资产为6.4万亿元。

曹远征的报告指出,根据1998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历年统计的资金流量表数据,得到1998~2008年的政府负债和资产数据。政府资产规模从1998年的6.5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21万亿元;政府负债规模从1998年的1.58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52万亿元。2008年政府净资产为5.94万亿元。

马骏的报告估算,到2010年底,我国政府净资产38万亿,中央政府净资产约为17万亿,地方政府净资产约为18万亿,中央政府的净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之差)约为6万亿。

由马骏等人所著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提供的2002年~2010年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简表显示,2010年我国国家总资产421.4万亿,国家总负债202.5万亿,国家净资产达到218.9万亿。

同样是求索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四份报告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造成诸多资产负债表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统计口径和数据方面确实有一些差别。”对此,张晓晶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了原因,“《资产负债表2015》在统计时,地方资产里面基础设施没有放进统计口径,很多资产是按照当时的成本价,比如国有企业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厂房、拥有的办公楼等非常低的价格,根据现在的市场价已经翻了很多倍,我们市场是很低的估算。”

“我们估算了国家资产负债表,我们估算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分部门的,而他们没有做这样的区分,”与依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制的《2012~2013年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比较,张晓晶向本报记者说,“一方面人民银行有调研,他们用的是调研数据;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详细的部门结构数据,而我们是非常全的。”

“机构部门核算的范围、资产负债核算工具的范围以及计价等核算方法不一样。”此前,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理论和政策研究课题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称,“我们是以国际公认的准则为依据,机构部门和工具的定义、分类遵循国际标准,核算方法采用国际通行规则。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国家编制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完成的。”

马骏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称,其课题组估算的政府净资产高出曹远征版本和李扬窄口径版本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方包括了政府持有的十几万亿的上市公司股份市值。而马骏研究估算的政府净资产远低于李扬宽口径版本的原因是,基本上没有包括“国土资源性资产(尚未开发的矿产和未出售的土地)”。


! a' l5 |9 ]) _0 @( O4 b) b7 R+ L. F, F1 ]- R& Y: \! y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11-24 20:21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