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何时开始进入我国?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稿子

2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60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7月15日下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7月8日,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一个什么疾病,有什么特点?
澎湃新闻注意到,7月14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专门发文介绍了基孔肯雅热。文章显示,基孔肯雅热是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此外,相关论文显示,2008年,基孔肯雅热病例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州白云机场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2010年,东莞市发生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这起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 例,疑似病例188例。
主要症状: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14日发布的文章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基孔肯雅热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广东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东莞曾报告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
此次并非是广东第一次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广东省卫健委网站信息显示,早在2010年10月,东莞就曾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广东省卫健委2010年10月6日的一份通报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5日,东莞市新增15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截至10月5日16时,共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204例(含回顾性调查病例),其中,经实验室确诊38例,疑似166例。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病情稳定,无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省卫生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成立省卫生厅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领导小组,组建了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此外,还派出医疗救治专家组到东莞市指导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并指导当地制定了《东莞市基孔肯雅热患者居家医学观察和住院治疗指引(试行)》。
此外,由《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年)一篇题为《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文章显示,2008年3月4日下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检疫人员在白云机场对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1名发热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这名发热病人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相关论文显示,此后,茂名、广州、杭州等地的口岸均发现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而前述2010年发生在广东东莞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则是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由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达康等人在“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2011”提交的会议论文《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这起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 例,疑似病例188例,罹患率为 2.30%;首、末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别为9月1 日和10月10日,9 月下旬病例数开始迅速增多,10月6日达到发病高峰;病例分布于13个村民小组中的9个,且最早出现并集中发布于其中两个村民小组,病例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人员最多,共 133 例(占 52.57%),60 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数和罹患率最高,20~30 岁的青年人罹患率最低,不同年龄组村民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疫情的毒株为中/东/南非流行株,与泰国2008、2009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达 99%。论文结论为:这是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土社区基孔肯雅暴发疫情,输入源头未明。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疫情防控行之有效的方法
8 g- p8 {1 c% D9 K9 v, F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7-18 17:23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