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民获取知识更便捷,但 “隐形带货” 产业链也在恶性发展。 不少消费者轻信 “科普博主”,落入带货陷阱,直到购药后才发觉上当。 近日,人民网、国家卫健委等官方机构发文,严厉批判 “网红医生” 现象。 “网红医生” 本是对在网上传播健康知识博主的中性称呼,听其科普视频没什么危害。 但不少人做视频是为牟利,常以科普为先导带货。
比如介绍赖氨酸功效,给含赖氨酸的营养品打广告。 家长爱子心切易购买,可实际上,网红医生会忽略或夸大内容。 像赖氨酸虽对儿童成长重要,可与孩子身高关系不大,一个鸡蛋的赖氨酸就够孩子一天所需,并非只能靠药物补充。网红医生打广告多是制造焦虑、创造需求再推销产品。而商家常和一类博主合作,借助 “信息茧房”,让你刷到大量同类视频,不断强化认知,即便想不买,也可能受影响。 评论区里,商家还会伪装成观众卖货,这种 “软广” 更具迷惑性。
互联网应是工具,可不少人成了其附庸。按规定,保健类药物不能以职业医生或患者名义代言, 商家才选网红医生渲染焦虑带货。我们支持专业科普博主公道带货,但抵制低质网红医生念广告词、渲染焦虑卖无用药物。 避免上当,别盲目信 “网红医生”。他们无法对症治疗,真实身份不明,出事后难追责。身体健康要信官方认定的专业医师。面对互联网信息,不能听一面之词,要多方了解。还要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打破 “信息茧房”,擦亮眼睛,提高辨别意识。
9 o* N k) U+ P3 W9 m!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