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崔道植、周春梅等六位政法英模代表做了报告,但在六人中,沈阳市国家安全部门侦察支队副支队长陈昕茹,由于她的工作性质特殊,只能以“侧面出镜”的形式,向大会做报告,她也成为了唯一一名无法露面的英雄。
根据英模事迹介绍,陈支队长从入职开始,就参与了对我某驻外机构负责人王某的间谍案调查。但由于王某担任领导职务,且时常外派出国,调查行动只能断断续续,证据收集非常困难,调查持续了十余年,从2004年到2014年,也没有发现过硬的证据。一直到2014年,陈支队长在梳理近期对王某的相关侦察记录时,突然发现了异常,从不做家务的王某竟然出门倒了一次垃圾,而正是这一不起眼的细节,让陈支队长抓住了时机。
经过仔细搜寻,在垃圾中找到了一张王某与某外籍人员联系的字条,尔后从这张字条入手,经过其它侦察措施,终于固定了王某勾结某国情报机关、从事间谍活动的直接证据,从而破获了整起间谍案,将潜伏十年之久的“鼹鼠”王某绳之以法。讲真,作为一名“老侦察”,大伊万在看到这一事迹描述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当年侦查学教授告诫我们的一句话:“侦查要重视时机”。当然了,这种“重视时机”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思,能够在时机到来之时,下决心,下决断,这是每一名侦查人员、尤其是侦查指挥员的“必备技能”。问题在于,怎样判断时机到来的时刻?
就比如陈支队长主办的这起间谍案,如果换做是部分粗心大意的侦查人员,嫌疑人出门倒个垃圾,倒垃圾有什么大不了的,想不到的可能就直接把这一细节给放过去了。而只有心细如发的侦查员,对整个案情了如指掌的侦查员,对嫌疑人生活习惯如数家珍的侦查员,具备发散性思维的侦查员,才能从中发现异常。毕竟作为一个从不倒垃圾的人,突然出现了反常的表现,就意味着他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必须亲自去做。而这种反常,就是稍纵即逝的时机,抓住了就能突破全案。
因此,从英模事迹描述的情况来看,大伊万真心认为,这位沈阳市国家安全机关的陈支队长,确实是一位心思缜密、英勇善战的侦查员,她对王某间谍案的侦查,既有十年如一日的锲而不舍,又有电光火石稍纵即逝的临机决断,她确实担得起这枚勋章。间谍训练问题说完了陈支队长的英模事迹,估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叛变十年,一朝认栽”的间谍王某。当然该起案件到目前没有公开,相关的案件细节也不清楚,相信大家最关注的案件细节有几个:
一是王某怎么能如此“粗心大意”,把和国外情报机关的联系方式随随便便写在了一张纸上,还当垃圾随手乱丢,在电影里边不都是直接烧掉的吗?
二是王某这个间谍当的,到底是哪个情报机关雇佣的,怎么从英模事迹的描述里来看,从里到外透着一股中年男人的油腻和猥琐气息,这间谍当的可是真的憋屈;
2 O; ]+ Q9 i( N/ [
三是王某在被其它国家的间谍机关雇佣后,居然还能在我国的相关国家机关里呆了足足十年,而且还长期担任领导职务,这真的不会给咱们的相关涉密部门造成巨大的损失吗?) Q( V" B$ L# J7 F. p% F9 C
; o( E% F) h, t9 t* x& F
间谍训练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好了,其实按照大伊万的经验,大概三十五年以前,作家、编剧海岩有一部早期作品叫《便衣警察》。这部作品里,描述的就是中国国家安全机关的反间谍行动。由于海岩自己有警察的任职经历,这部小说对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形式、包括部分间谍“工作方式”的描写是相当写实的。小说里的主要反派有两人,明面上的反派徐邦呈虽然曾受国外某特务机关训练,为了渗透回南州市甚至还做了整容手术,经验丰富,自认为是国外间谍机关的一张“王牌”,但实际上,这名间谍只是为了掩护真正反派的棋子。而真正的“大反派”,则是长期潜伏于南州市某重要军工企业、担任资料室翻译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卢援朝。 假设有这样的“女特务”策反你,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把持住? (美俄间谍事件中的俄罗斯间谍——安娜·查普曼)
按照小说末章对案情的描述,卢援朝被策反的过程平淡无奇,只是在公派出国的时候,某西方国家间谍机关派出一名女特务,冒充“白富美”以恋爱为名拉卢援朝下水。女特务拿到相关把柄后突然翻脸,对卢援朝步步紧逼,卢援朝哪见过这种阵势,很快就范,被该国情报机关策反为一名特务分子后放回。
以我们通常的眼光来看,甚至以小说主人公周志明的眼光来看,卢援朝长相普通,不爱说话,甚至不擅交际,见人也不怎么打招呼,天天只呆在南州市军工企业的资料室翻译文件。此外,由于卢援朝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间谍训练,他在部分真正的间谍行动,比如偷取文件、灭迹杀人中,干的漏洞百出,留下了大量证据,不得不让国外情报机关忍痛放弃职业间谍徐邦呈,给卢援朝善后。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掉在人堆里就找不出来的人,因为能够接触到军工企业的生产报表,在间谍行动上,反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他的不起眼,本身就是对其身份最好的伪装。 咱们广大军迷也是易被策反对象
- _) X: l: p9 o% e. e
因此,从小说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很多普通人在被境外情报机关策反之后,其实并没有接受过多少间谍训练。他们的身份往往也很普通,只是工作职业上于境外间谍机关“有用”而已,并没有太多上天下海、飞檐走壁的技能,这也无怪乎王某会栽在倒垃圾这个细节上了。
9 {: M5 n8 F6 K2 W$ b: U% |# r4 p, |% V. F: i
间谍形象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也是在《便衣警察》这部小说里,我国国家安全机关的负责人对境外情报机关的工作方式做了简单的总结,那就是“拉出来,打进去”:先在我外派人员、或涉外人员中物色“有潜力”的人选,然后再把这些人“挑出来”,变成所谓的“自己人”,随后派回国内长期潜伏,“关键时刻见奇效”。毕竟,电影里边常见的、在某个国家物色一个人选、带回国训练几十年、然后从头到尾制造一个假身份的做法,实际上难度非常大,并不仅仅是一个户籍制度的因素,而是这种间谍派驻国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是非常难全盘复制的。台湾特工张志鹏,1990年以台商身份赴大陆,成功发展中国解放军参谋部少将级军械部长刘连昆及大校邵振中为台湾情报局工作。
: M; `9 B2 F; U3 F$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