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6 [' W/ z3 L: x9 J 在社会化问题上,家长对“在家上学”孩子的社会化状况总体表示满意。80.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好”或“比较好”。仅有11.2%的家长表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不太好”或“不好”。 f3 x3 s7 q3 e9 G. F) o
( L3 o% \. k: Q8 r ?0 y& k
调查显示,86.57%的家庭每个月都会组织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80.6%的家庭会通过“带孩子一起参加朋友聚会”让孩子与他人接触。此外,“在家上学”孩子了解社会的方式还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社区活动项目、参加夏令营和志愿者服务项目、参加各种兴趣比赛等。5 P9 g, j% w3 E* v5 t0 X, S
' W6 V3 Y1 Z, M 调研发现,中国“在家上学”的教育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0 d G( c* [5 U2 q7 y' g3 v* t I$ K% |% ~7 d' i3 q( g
关注重点上,强调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对来说,知识以及知识结构的掌握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1 \* @; q7 O0 F1 e
( u8 f& @# Y, ^! I. o9 `& L1 @ 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引进国外教材和自主开发教材。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被看作是选择课程的主要考虑因素。+ y0 o1 l7 g- r/ s; U7 i- n
2 }+ |% P/ F' u: X
教学实践上,与学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上看,69.4%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从教学方式上看,81.34%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 ; v# _# X) B. e8 O7 l$ i: v - v6 ?0 K& G" Q 此外,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在家上学”的教育效果满意。87.31%的家长对整体学习效果表示满意。+ q/ J/ Z6 R& B% x8 ~% v @% u
, _) M4 p9 w0 i* R# Z+ @
对于“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状况,社会公众则整体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有56.1%的社会公众认为,与在学校就读的孩子相比,“在家上学”儿童在社会交际能力方面的表现会“不太好”或“不好”。仅有28%的社会公众认为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会“非常好”或“比较好”。 ) h+ X8 d* ^3 r3 c: k& R3 {5 V( M, @
对于“在家上学”的整体效果,即“在家上学”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回答“弊大于利”的比例(24.6%)略多于回答“利大于弊”(17.1%)的比例。更多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根据“在家上学”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56.2%的社会公众选择了“视情况而定”。79.11%的儿童对接受“在家上学”教育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虽然这一比例略低于家长的满意度(87.31%),但整体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不过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也占到了约6%,说明有一些孩子还是不太赞同父母给自己选择的“在家上学”的方式。 - v' S. G8 L/ c7 ~5 m1 V" E2 j + f$ U' \, Z$ s( _6 u “在家上学”与法律发生冲突 / t& U/ q; d5 F- S9 \* Y/ }+ c" ~( }* r s4 U( @- m
其实,“在家上学”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6 L2 d+ P+ R3 [ J9 L6 X. m+ B3 c' K/ ~: ^( V, e% F
2017年2月22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要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这是国家首次明确限制“在家上学”和“私塾”教育。 / E- M1 C/ F5 u% ~- K B * u6 a0 A2 Y" [ “就目前来看,‘在家上学’是违背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v2 y: s. b4 x+ ]" a+ u
9 k ~ ~+ r7 Z( p' J( V! x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O) J* `& {) E6 b) i! 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