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1 }: V( m% c1 M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河南大学也从未为某一位教授单独举办过聘任仪式。8 S( W, h, ~) C* V g" D# D. K
3 w: E, g' x& j* v" I 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 5 n0 U* B6 U' i, v+ q, S) U( t3 O$ t: s3 K2 E9 x6 N
成为“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 5 b3 m% i: m! H( @ 6 c: p* V2 s" \% W0 H* u W “我只希望回归到本然”,“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常萍曾如此婉拒媒体的采访。: L& T. u, S" T7 D+ ~; T
. G5 I8 b f( Q8 }! B, J, X+ j! u 学生们则认为这位身有古风,甚至脱节于时代的老师是至纯至真之人,她的“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只此两事,尚嫌时间不足。# ]8 p/ [* ^! h6 n. k& R
" {! k5 f8 j# a6 q, G7 j
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 被称为“三不”老师“常老师这件衣服,穿了至少有6年了吧。”1月中旬,学生崔冰心看到身着粗布格子外套的常萍,参加受聘仪式的照片时感慨地说。 - _# b- i. V) p. ^0 S8 _$ d J) G) W% a
“岂止,至少十几年了,教我时她就常穿这件。”2003级的一位学长回复崔冰心。7 X: k, n5 j6 p, o% L8 D
4 T) W% K! f0 S2 W# Y4 ]2 H 时光似乎不曾流逝,粗布外套,米黄色纸质折扇,分辨不出颜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车,这些物件陪常萍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教师岁月。8 N. s: G" H4 l# H5 p) o
# |4 g: v: @ D6 D 让崔冰心铭刻脑海的还有文史学院那间颇有些年头的老教室:砖墙木窗,桌椅斑驳,她在这里听了常萍的第一堂古典文学课。7 d2 G1 c. W1 A# S$ R7 t
9 D! p1 a1 m8 g4 ~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大地通往天空的阶梯,是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常萍习惯用这句话开始自己的课程。 / r, ]2 G* v$ O3 O2 ^$ k% j8 g8 o2 V: ]
她的嗓音极具特色,“像是开了混响,整个教室里回荡着她的‘立体声’。”崔冰心这样形容。% G0 u2 H0 c6 U4 C& Z
- E1 D$ Q; {4 d) T" ^+ | 当时,这位“两拒《百家讲坛》”,从不出书、写论文和申报职称的“三不”老师是河南大学风云人物,多数学生未曾上课就以听闻,“但只有当你真正听过她的课后,才会明白即使没有这些事件,凭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专业精彩的讲课,她也必定会名扬四海。”常萍的学生们认为。& t$ H, X$ j' ^6 R0 z( E+ l
0 W0 X8 ~: g3 f ?
常萍讲李白,仿佛她就是李白,激情万丈、潇洒狂放;她讲王维,仿佛她就是王维,宁静淡远、通透旷达;她讲苏轼,她仿佛就是词人苏轼,才华横溢、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学生崔彦玲回忆常萍的古典文学课说。 9 [9 o& ^1 L4 D5 G) s* S2 ^9 s; a& K0 Q; A$ J& ~+ f( |) _) n+ v1 M
学生申冬云则称,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课,经过常萍的灵动演绎,整个课堂瞬间变成一个简单明快的诗意道场,让人心旷神怡。 $ w5 ~) I) F: x# O( S' a) Z9 R" {& u6 Q O- Q: h: W
课件内容可直接* B ?. |* s% X
9 P! {3 f7 ~! B* I3 h! L# X1 @: c
整理成学术论文 - k' J& |" `( y/ t , R1 L6 d5 G! Y" d, I 崔冰心从未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每堂课都提前一刻钟甚至半小时到达,静静坐在教学楼前的花坛旁,不言不语,默默沉思。 ( g( F, h6 z" J8 O8 H6 {! Y 0 k$ J& C" F( u8 S7 X& C 盛夏时节,体型偏胖的常萍总是右手捏粉笔,左手不停扇动那把宽大的纸质折扇。因为时常激情澎湃,太过于投入,会汗透全身,她不得不多带一套衣服,待下课后换上。 % ^# ~2 `( f! q3 t: U% t- { q% u# z( i% P- g p3 B
即使如此,常萍仍一直坚持站着讲课,“那是对你们,对课堂的不尊重。”她对试图劝说自己坐下歇歇的学生表态。3 j$ m4 o3 y2 `0 s# ^/ s' D
( F9 y& }* ~5 [4 f- b
她也从不带教案。学生们打开课本,发现她是在依照教材章节和知识点讲课,但细听她所讲,远比课本内容高深厚重,有自己的研究感悟,也有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 A- q# q0 Q4 @
8 m2 k! K6 a) R( f; U
“常老师的课好听,但并不好听懂。”多位上过常萍课的学生回忆,“课堂上听不懂的同学大有人在,听睡着的也是有的。”因为她所讲的理论知识极其专业,涵盖的知识量又大。 ! f9 A$ k X, P3 j& W" q ] - _0 _1 K! ^, w 学生们称,常萍的课绝非像此前一些报道中所说的“尽是诗情画意、故事及‘金句,若是整理出她的课件内容,“很多堂课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 : ~& M# g# o: ~, L# z: s% Z% ^9 h* V; a% w; u$ G r
“常老师浸沉古典文学一生,学生们无法达到她的高度,所以很难迅速理解她所讲所思,走进她的文学世界,这很正常。”崔冰心说。 ' q7 W. T6 d- x, K+ `' B3 \6 b6 ] Z& s1 r6 q9 w
而常萍有着严格的课堂要求,“不要在我讲课时打断我,有问题课后再问。”她对每届学生都会一再重复这个要求。偶尔会出现堂下窃窃私语的学生影响到常萍讲课的情形,“她会变得很生气,中断讲课,长时间一言不发。”' Z; ]/ f! S- e4 _; q( g0 }' Q
8 O* M/ B5 m- w& C1 M: v “一旦被打断,我会想不起来自己讲到了哪里,思路就乱了。”消气后的常萍解释说。 ! X {2 ~; \' e9 e1 `& `/ w# Y6 J# P [+ R7 _
学生黄鑫写文章回忆,常老师讲古代文学很少从章法、结构、手法这些具象展开,她往往是中西纵意驰往,讲《诗经》中的“兴”,会和西方的“象征”进行对比,运用拉康·雅克精神分析法中的实在、想象界、象征界来对应中国文化中的本然、本我和文化。 + P9 Q, J1 H( I7 Q4 G; W+ j3 z/ Y$ d, }- n3 y7 R; P
“不食人间烟火”8 Y, C! X% d1 Q0 W
7 _1 f, @8 }0 j6 D d 黑白两色的简单世界“在我的世界里,只不过黑白两色。”很多学生记录过常萍的这句话,但并没有人能讲出她的“黑白两色”究竟是什么,“其一肯定是她的文学世界,但另一种我们难以了解。” ) o' R/ k8 f9 |2 L6 d, \ @! T# s6 \9 C/ O8 v: |/ g
崔冰心把常老师的日常状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讲课模式,她激情澎湃,挥洒自如,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任意驰骋遨游。$ T/ D4 i0 Y6 I" U;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