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中国女童被弃厕所 美国夫妻领养18年回上海寻亲 [打印本页]

作者: 传播网编辑    时间: 2016-1-4 09:56
标题: 中国女童被弃厕所 美国夫妻领养18年回上海寻亲

! }0 O6 ]& p7 z* Y2 A
记者跟随这个美国家庭四处走访,和Marinna一起踏上了她的寻亲之路。

; t5 {# T5 l( H$ x6 g5 s1 ~1 \- I

1月1日上午9时半,Marinna在家人的陪同下,坐上了一辆租下的面包车,开始了寻亲之路。他们计划去三个地方寻找线索,这包括发现Marinna的闸北区中心医院、当地公安局,还有她曾经生活了两年半的儿童福利院。

当20岁的Marinna和她的美国父母回到上海儿童福利院的旧址时,回忆的画面如电影胶片般出现在脑海。

日前,一位美国母亲从大洋彼岸给澎湃新闻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并附上了女儿的一封亲笔信。邮件中称,18年前,她从上海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儿,现在女儿已经长大成人,非常渴望找到她的中国父母。她们一家不久将到中国旅游,并在上海逗留两天,想借此满足女儿寻亲的心愿。

1月1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随这个美国家庭四处走访,和Marinna一起踏上了她的寻亲之路。

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

1995年4月17日,上海闸北区中心医院的一间厕所里躺着一个女婴,她仅出生3天,没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谁,也没人知道她在这冰冷的地方躺了多久。幸运的是,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她,并把她送到当地的派出所。

在派出所备案登记后,这个被弃的女婴来到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并在那度过了她生命最初的两年半。由于她被遗弃时没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大家也不知道她叫什么。福利院工作人员给她取了一个新名字——唐易鲜。

1997年,一对美国夫妇在儿童福利院见到了两岁半的唐易鲜,很是喜欢,决定将其带回美国抚养,并取名为Marinna。“当我看到Marinna的照片时,总感觉照片里的小女孩会说话,她的眼神好像在说‘做我的妈妈吧’。”美国妈妈Brenda回忆说。

“Marinna的留着一头短发,给人感觉很娇小,甚至有些怕生。”Marinna的养父Bruce回忆起女儿给他的第一印象说,保姆说她的睡眠一直不错,她的床头有一些洋娃娃和玩具,房间里还有一些字画。

一开始,Marinna并不是太喜欢这个美国爸爸。“她可能没见过一个大胡子的白人,一看到我她就一直哭个不停,我尝试着抱起她,但她一直在我手里使劲抖动、挣扎,又哭又闹,直到保姆塞给她一片巧克力后,她才安静下来。”Bruce继续回忆说。

回到美国后,Marinna生活在德克萨斯州北部的一个名为丹顿的小城市。在她被领养前,Bruce和Brenda已经生育有一儿一女。原本无亲无故的Marinna,如今不但有了疼爱她的父母,还多了哥哥和姐姐。几年后,Bruce和Brenda又在合肥领养了另一个中国男孩,因此她又多了一个弟弟。

想完成女儿的心愿

18年过去了,Marinna已经从那个爱哭爱闹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大姑娘。

“我为什么不在中国”、“我到底是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有个大鼻子爸爸”……这些年来,这些问题曾多次在Marinna的脑海里浮现。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很想回中国找到亲生父母,但关于他们的一切,她都一无所知。近日,他们一家六口打算来中国旅游,并决定在元旦前后在上海逗留两天,Brenda也想借此机会完成女儿多年的心愿。

1月1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在南京东路的一家宾馆看到了Marinna。即便她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但Marinna的打扮、样貌和很多中国姑娘并无差别。一套黑色运动上衣和长裤,一双白色的跑鞋,背着双肩包,她留着长发,扎着一条马尾辫,瓜子脸,皮肤有些黝黑。

她不会说汉语,也不知道怎么用汉字写下自己的中文名字。Marinna说,自己在美国过得很快乐,但这些年来一直无法停止对亲生父母的思念。

“我很想知道自己在中国是否有一两个兄弟姐妹,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长得很像亲生父母,特别是当学校老师在讲遗传学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强烈,但我对他们(中国亲生父母)的一切一无所知。”Marinna说,她很擅长创意涂鸦,“我想知道自己的艺术天赋是不是亲生父母所赐予的。”

Marinna还说,父母一直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美国,自己并不孤独,身边也有不少的中国家庭和朋友,她对祖国有一种很深的感激和尊重之情。

“我真的很想让我的亲生父母知道,我在那儿过得很开心,每天都活在爱和幸福中。”Marinna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小到大,父母一直给我灌输这样的思想:要对我的中国父母常怀爱和感激,毕竟,他们赐予了我生命,因为他们我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

寻找未果但不放弃

不过,Marinna一行人来的不是时候,由于正值元旦假日,闸北区中心医院和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都不上班,没有福利院的档案资料,公安局方面也无从查起。在闸北区中心医院,一名急诊部值班医生说,医院的很多建筑都重建了,和18年前不太一样,而且当年很多知情的老员工都已退休。

随后,Brenda带着女儿来到医院围墙外的一间公厕。“我也不敢保证这间公厕是发现Marinna的地方,这医院和18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另外,当年Marinna所在的儿童福利院也已经搬到了闵行区,原来的旧址在普育西路,现在是一个公益机构。尽管已经过去18年,但Bruce见到眼前一幢幢熟悉的建筑时,依旧感叹道:这里变化不大,太熟悉了。“瞧,她以前就住在那!”Bruce指着两楼的一间屋子说道。

这时,Marinna两眼注视着那扇朱红色的门窗,右手反复抚摸那面白墙,不觉陷入深思中。“我曾经住在这里,这地方和我有着一种紧密的联系。”Marinna说,当时可能太小,记不得太多东西,但她可以感觉到一股亲切感。

Marinna一行人并没有找到关于她中国家庭的线索。“我心里明白,找我的亲生父母绝非易事,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他们,我也想让他们知道,我在美国生活得很快乐、很精彩,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家人很关心我,经常鼓励我,帮助我,让我做最好的自己。”Marinna说。Brenda表示,回到美国后,他们将会继续想办法寻找,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线索,向一些公益机构寻求帮助。

【美国家庭为何热衷领养中国孩子】

类似Marinna从小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绝非个案。

据媒体报道,1992年,中国颁布《收养法》,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合法化。从此,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收养中国孩子的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美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资料,1992年,美国家庭收养了206名中国孩子;到2003年,这一数字则上升到了6859名。十多年里,美国家庭一共收养中国孩子40326名。1993年,美国收养中国儿童330名,在外籍收养排名中只占第八位。从1999年开始,中国儿童就攀升到了第一位,并从此蝉联第一。其中,2005年为峰值,达到7903个。

为何美国家庭如此热衷于中国的孩子?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于海认为,大多数美国人领养孩子的初衷和很多中国家庭不同,“美国人领养孩子离不开本国文化和宗教背景的支撑。”

据于海介绍,大多数中国家庭选择领养,是因为本身没有孩子,有一种“养儿防老”的心态,而且都喜欢找一些聪明伶俐的、健康的、漂亮的孩子。而在美国,大多数领养孩子的家庭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这些领养孩子的家庭大多有宗教背景和信仰。

“他们是怀着一个博爱、慈悲的心态去领养,这些家庭都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在他们看来,这些孩子无论有什么生理缺陷都不应该被遗弃,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于海说,中国人口基数大,被遗弃的孩子比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所领养的外籍孩子中,中国儿童占得比例大就不难理解。

他还强调,对于被收养的孤儿而言,被美国家庭领养是一个好的归宿。有调查显示,这些中国孤儿到了美国以后,大部分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能接受很好的教育,“而且美国的文化很讲究大人和小孩的平等,对于一个孤儿来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性上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长大成人后,想回到中国寻找父母,想知道亲生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这源于孩子想满足对自身血缘的想象,渴望解开自己的心结,毕竟血浓于水。”于海说。

【Marinna亲笔信】

你好,我叫Marinna,中文名叫唐易鲜。1997年,我是两岁半的孤儿,一对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夫妇从上海儿童福利院领养了我。我马上就21岁了,处于高中的最后一年。再过不久,我将会来一次中国。

我非常想让我的中国父母知道,我现在过得很开心、很幸福。我的美国父母一直教育我说:要对亲生父母常怀爱和感激之情。毕竟,他们赐予了我生命,他们是我能活在这世界上的原因。

我的美国家庭一直以来都尝试着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我生活的圈子里也有很多中国的家庭和朋友,我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尊敬。

我时常在想念我的中国家庭和亲生父母,经常在想我的艺术天赋是不是亲生父母赐予的,我也很想知道我是否有一两个兄弟姐妹,是否和我亲身父母长得很像。

不过,我对他们(亲身父母)知之甚少,我只知道在1995年4月17日,他们把我留在闸北区中心医院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地方,然后我从那里被带到当地的派出所,又被送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直到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半,我的美国父母才将我领养回美国,在德克萨斯州长大成人。

我知道上海很大,寻找他们犹如大海捞针,但我真的很想见他们一面。我在上海逗留的那两天,住在南京东路98号一家名为锦江都城的宾馆里。如果你们想来见我,2016年1月1日晚上7点到10点,我会在那儿等你们,我在宾馆所登记的名字叫Eckel。

如果我没有机会见到你们,我希望以某种方式让你们知道,我现在在美国过得很快乐,活得很精彩,家人对我疼爱有加,总是鼓励我,帮助我,让我做最好的自己。

Marinna Tang Yi Eckel

(陆兵 编译)


' `; D, x. z% S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