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身份、虚构成果不说,郭某还涉嫌“狸猫换太子”,故意碰瓷他人荣誉。
例如,宣称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结果只是与真正的获奖者同名。两个奖项也与“博导”郭某研究的方向,没有任何关系。所谓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经证实也是同名……种种信息显示,郭某可谓“一身假”。
说起来,郭某造假贴金的手段,并不算高明。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其造假信息更近乎“实名主动曝光”。不论是身份、论文还是获奖,涉事高校只要查证核实一番,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此外,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也通常建立了原件核验、档案审查,公示备案等流程,“防伪措施”不可谓不严密。
搞笑的是,“一身假”的郭某,却一路绿灯,成了学校人才引进的“座上宾”,登上讲台的教授、博导,主持科研项目的骨干,多么讽刺!
如此荒唐一幕,究竟是哪里失守?一句“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就可以解释?
挖空心思包装自己的学术骗子固然可恨,给骗子开绿灯提供玷污学术殿堂、祸害莘莘学子、侵占国家科研经费机会的人才引进机制,才更该反思。
郭某造假折射出部分高校人才引进陷入“头衔崇拜”误区的现实。
近年来,一些高校管理者为了打出知名度、彰显办学实力,简单将所谓“高端人才”“高引人才”的数量,视为办学成绩甚至政绩指标。
似乎人才名头越大、荣誉越响、“帽子”越高,越能在高校竞争和排名中争先,却有意无意丢掉了人才引进、晋升选拔最基本的求真务实。
资料审核环节牛栏关猫,背景调查走个过场,“重头衔,轻能力”“重履历,轻实力”,恰恰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术研究的主阵地,不需要擅长吹牛皮的“大牛”,不容随便包装一下就能混迹其中的骗子。
人才引进必须摒弃浮躁功利、短期出成绩的引人观念,慎之又慎、严之又严,这样招来的老师才能教得好学生,对得起每一分科研经费。教学、做学术要严谨,引进人才只能更严谨。
|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