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传信息,4月11日,该网友发文,“当你们看到这番文字,我已选择离去”。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爱人”在医院太平间的情景。
在文章最后,该网友写道,“我的确累了,我要好好休息了,我要结束的并不是生命而是痛苦”,“再见了,每一位。绝笔”。
4月11日记者从谢某振家属、好友及其妻子家属处获悉,其确已去世。谢某振生前在深圳一公司工作,其同事也证实谢某振已去世。据该同事介绍,过去半年知道他过得不容易,朋友圈也越来越缺少分享。“和他家人沟通决定,一切从简,网友们的关心全部均已转达,鲜花由我代各位祭奠。”
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走出?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廖峥娈介绍,“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丧亲反应。失去亲人后,多数人在心理上都要经历四五个阶段,要真正走出来,不容易。”
作为心理医生,廖峥娈表示,丧亲反应中,家属能哭诉出来,情绪爆发其实是个好的迹象,最怕的就是表面看着很冷静,没有什么情绪反应的。
廖峥娈建议,这个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可以多做陪伴,这个时候不妨引导他回忆逝者,甚至可以复盘事情本身,“这样做是为了给当事人的情绪找一个出口,让他释放和发泄。这种释放和发泄越早越好,积攒的时间越久,风险越大,而能够从痛苦阶段走出的人,会进入恢复期,慢慢对亲人的离世释怀,最后逐渐开始新的生活。”
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心理专家张媛媛介绍,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会经历很多的丧失,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比如:失业、失恋、离婚、亲人离世……丧失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不同的丧失。
张医生介绍,随着时间流逝,90%人会在半年左右,逐步走出哀伤情绪。一小部分人在丧失后超过半年以上还持续情绪低落,无法接受至亲去世或是关系断裂的事实,出现睡眠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不能重建积极的生活,“就说明整合哀伤失败,会演变成为病理性哀伤,需要及时就诊获得帮助。”
张医生认为,经历哀伤过程并走出来,并不代表你会忘记那些离去的所爱之人,你依然可能感觉你与丧失的人深深地联结着。因为哀伤源自爱。“我们不能改变至亲的离去,但是我们与他们的联结一直都在,他们生前对我们说的话,对我们做的事情都还在,而这种联结就是爱的力量。人虽然离去了,但会以更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里。”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