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8 C5 e: I9 c3 s* Y. Z9 m# A3 c% n y
传播网讯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赡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一个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4.32%的地区,正面临着这一难题。然而,开江县并未退缩,而是创新性地开展“法治+”赡养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以法治力量守护最美“夕阳红”,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筑牢了法治根基。/ J2 l. L% l' C! G2 \$ K) u
创新普法宣传,延伸教育引导触角
9 p2 z$ Y5 z9 T7 ~1 ^! K; m 开江县深知,要解决赡养问题,首先要让群众知法懂法。为此,该县组建了162支普法志愿者队伍,深入乡村、社区,开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专题法律讲座58场次,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法律服务。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民俗典故,创编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三句半》和法治文艺小品《调解》等,通过院坝讲法、法治文艺演出、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开展了210场次的院坝讲法、5场次的法治文艺演出,参与群众达6万余人。此外,通过构建媒体宣传、入户宣传、阵地宣传、活动宣传、典型宣传“五位一体”的宣传矩阵,开展各类普法宣传13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推动敬老尊长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普遍共识。 + r5 R e; x+ Z3 D
% w* |! V1 ^; P. A/ A
解决赡养问题,需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开江县对有赡养能力而不赡养父母的子女,出具依法履行赡养义务告知函;对已给付赡养费而不承认赡养收入的老人,出具法律函件进行告知。经提醒后仍拒不赡养的,由司法所组织现场调解,既教育不履行赡养义务当事人,又对参加案件剖析会的村民进行教育。对子女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由乡镇政府牵头,组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依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后仍无效果的,通过“村村通”广播公开曝光。对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反面典型,纳入道德失范名单,让不赡养老人者在银行贷款、惠民政策享受等方面受到法律法规应有限制。县法律援助中心开通老人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的“三优服务”,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2 n/ h( L6 w# S
9 W9 W& Q8 A6 O$ Q, G 开江县“法治+”赡养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显著。通过厘清法律依据、找准法律支撑,让赡养人与被赡养人签订赡养协议,依法明确赡养责任人义务,解决赡养责任不落实等顽疾,用法治手段倒逼当事人履行法定赡养义务,从根本解决了一批农村贫困老年群体收入来源问题,破解了不孝致贫、返贫的难题。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县司法局搭建服务平台、相关部门通力参与,形成了整治赡养问题、化解赡养纠纷齐抓共管的同心圆,找准了撬动工作的支撑点,推动形成敬老尊长普遍共识,将法治精神内化为行为规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赡养矛盾纠纷。用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全面促进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深度融合。运用教育惩戒、诉讼维权等递进措施,形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有效解决农村养老亲情约束偏弱、道德约束偏软等诸多弊病,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正能量。 + f1 t* Z9 w' q: N 开江县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得到了达州市依法治县工作现场会议的学习推广,还受到了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王彬,原达州市委副书记熊隆东等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其他地区解决不孝致贫养老难题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该经验还被达州市委依法治市办以文件形式转发至全市学习推广,被法学专家搬上全省村居法律顾问提能培训示范班的课堂,作为典型案例让全省司法行政干部和村居法律顾问学习,被推荐为全省优秀法治建设典型案例,并被新华社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典型案例”。开江县以实际行动证明,“法治+”模式是解决赡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全国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样本和借鉴。(邓 鹏 李一峰) , L l# h3 S, e! ~1 `: m6 A) G * W4 Y$ q8 X( M0 k I, ]0 t# E0 k: C.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