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到底谁有病?大学生被父母骗进精神病院,带父母体验两人也被“确诊”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4-8-1 16:37 标题: 到底谁有病?大学生被父母骗进精神病院,带父母体验两人也被“确诊” 情绪激动了就是“太亢奋”;不想说话被定成“情绪低落”;和父母顶嘴吵架、晚睡晚起、打游戏又被看作是“异常行为”……/ e& k$ I k7 h* M' y5 n4 T$ p
9 w5 \2 z n# |
山东24岁男子莫楠(化名)上大学时赶上疫情在家,因上述种种行为被父母“哄骗”进精神病院。" k8 c2 |. N. l% i! E5 N: N
1 H: c' ^9 x1 n+ F* f1 o他说,没想到的是,医院诊断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对被强制住院治疗的83天经历总结为——生不如死。 + Q- w' ^8 u! [4 P0 [2 k5 D) _0 e
为了印证儿子住院时倍受折磨的控诉,其母主动入住同一家精神病院体验,没成想自愿住进去,却没了出院的权利。 . L1 l; d8 g! o: a. n% W! }- X4 p- v6 a# a
而莫楠出院后为证明自己没病,并防止被父母再次送进精神病院的情况发生,他极力劝说父母去看精神科,想用“魔法打败魔法”的办法,剥夺父母监管他的权利,他“成功”了,他的父母也被诊出患有精神疾病……" u6 a( i" ~" x( y, W8 c
1 k; S" y: @& `5 P f那么,究竟是人有病,还是相关规定让人钻了空子? + r. u5 L) r, a; R2 d. o v* K: s$ z0 _( s C) a+ r. b% Z" L- V% j+ H
对此,记者采访发现,莫楠一家三口的“精神互害”,反映出的是当下一些精神病医院对患者治疗的随意、管理的混乱,以及精神卫生法的不健全。
# c3 n. a) C( z7 z, `/ \同样是依据《精神卫生法》第30条规定,赵良善认为,虽然前提是实行自愿原则,但后面有附加条款,(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基于这两条规定,莫楠有上述情形,经医生诊断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话,那他被住院这件情就不再有自愿选择权了,而是必须住院治疗。 + u9 V/ o. ?1 h3 \8 ]$ z, d: r) }2 k5 K# B* p5 g) A, _$ E
赵良善说,这些法条规定的都太模糊,从而留给医生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同时,他还认为送治程序过于简单,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及其近亲属可以不经任何前置程序,就能将人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无论是收治、还是医治,都因为没有第三方机构监督,有些医院难免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发生误判甚至故意错判的情况,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被精神病”现象。 % a( ~# q' l- ]3 T5 s1 k) i! e- X' G# ?* E8 \8 Y& s" c( C" M [
赵良善呼吁,为改变这些漏洞导致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精神卫生法》加以修订,一是进一步明确自愿就医的条件,二是约束精神病院的权力,以此避免“被精神病”风险。) i6 b* [4 d- z" S1 w% A
' E _2 \$ i" c* X) Y1 u- e! @全国人大代表; S! J3 @. z) H2 l5 r! {" F0 h+ U
& X) }9 p0 h+ m1 a j& ~; \ v* L
建议废除“行政医学强制医疗模式”,避免“被精神病”风险 + F) m- A {. A4 F) N7 T- C/ h5 H5 I1 W" @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卢林早在3年前,就关注到“被精神病”的风险。2021年,他在全国“两会”上曾建议修改精神卫生法,避免“被精神病”风险。 , h: H. D3 q \! L% g6 h: M6 U; R
7月24日傍晚,记者联系到卢林。卢林说,“被精神病”现象,是指将尚未达到强制收治程度的轻微精神病人、疑似精神病人或未患有精神病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在未经过任何对当事人的精神进行鉴定、诊断、确诊的情况,被家属或者其他责任人强制送入精神病医院被迫接受治疗,用来达到送治者不正当目的和企图的不合法行为。“对于公民‘被精神病’现象,实际上要警惕医学权力被滥用。”5 D! P' T6 L+ d; H1 O, s" r
8 v, V+ e8 N8 S' Z据其介绍,目前国际社会比较推崇的对精神病人强制入院规定了5项标准:“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对一个人强制收容:该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该人的病情有严重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重大风险;收容包含治疗目的;不存在提供适当治庁限制性更少的替代措施;必须考虑相关人本人的意见。”而我国《精神卫生法》 对强制入院采用的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标准,相比5项标准,缺失了“治疗的目的”、“不存在较少限制性的替代措施”和“考虑病人本人的意见”三个标准。+ H; a; |% Q5 d9 t1 d& l
. u% P4 N2 X% j* Q( z
“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认定某人患有精神病,并判定其没有行为能力,应当经过设立的独立公正的法庭进行公平听证。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为主要法律依据的“司法强制医疗模式”,以及以《精神卫生法》为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医学强制医疗模式”同时并存的双轨格局,从而导致了困境。” ' ?: q7 ?) q# j% e% ]; ]' x& Z ( S: c% f4 \( p' v+ U. Y! A) V- z+ G“这种双重模式并存的现状,容易产生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的选择性适用,即行政程序可能产生司法程序的“后门效应”,使强制医疗司法化的意义大打折扣,存在制度性风险。“司法强制医疗模式”中需要对相关证据进行举证质证,在“行政-医学强制医疗模式”中所有的证据只是供医生诊断参考,没有举证质证的过程,是一个封闭的认定环节,当事人及其家属并无权介入,程序的透明度较低,当事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Q5 X/ E6 H4 c
# o. I' [( P" m, A, ~& j0 a# m
卢林建议,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适用标准进行一体化改造,废除“行政-医学强制医疗模式”,将其合理内核统一纳入“司法强制医疗模式”之中,在精神卫生法中只允许保留自愿治疗模式,将强制医疗内容统一收归刑事法律进行调整,从而从制度层面进一步避免“被精神病”的风险。这也体现了一种制度理性。 ; n; k1 v* W5 P$ W5 }! L) D' q- \! V3 z$ I0 d: B
(5)5 B. Y: E# f1 G- r' Q8 u- t
( L p/ t* W! f. ~% k
>>>对话父母% g$ n, D$ t* d# W. S. d
, m) |/ |9 @, Z( Y莫楠父亲: ' H3 r. @, d1 v q* }: u1 E L* L* I2 w' J x: H1 e% r" p
“我能赚钱能养家,能和朋友友好相处,没有社会危害,医生胡说八道!” . N+ \% a0 y/ G9 z% c p1 u / X5 j, {/ q' ^5 i% f: n$ b莫先生说,从内心深处,他从不认为儿子有病,也一直反对儿子吃药,但架不住那么多医生说他有病,说得多了也就信了。/ E0 c: L, M4 Q( E
6 b9 z1 f! j9 M& G1 ^. T( O
当记者询问,如何看待自己被诊出精神疾病的问题时,他表示自己没病,“我能赚钱、能养家,能和朋友友好相处,没有社会危害,他们(医生)说我有病,简直胡说八道!”莫先生称,从他被诊断出精神疾病后,他就开始支持儿子维权,他就认准一个理儿,孩子遇到的部分医生诊治过于随意,想怎么诊断就怎么诊断,丝毫不负责任。: [1 z6 y8 P2 W5 n4 V6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