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 Q- }- d+ Z3 D; ^内塔尼亚胡以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不能举行选举为由,驳回了埃森科特的请愿。这被视作组建战时内阁以后甘茨阵营开始公开硬刚内塔尼亚胡,因为埃森科特的公开喊话不可能没有提前和甘茨商量,而当时也门胡塞武装刚刚强势入局,甘茨不方便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甘茨需要通过埃森科特来表达对内塔尼亚胡政策的不满。; W) ^. h8 e# b6 M5 X; k
( b' e0 ~5 o6 Q' J& y
本来就属于两大阵营的甘茨与内塔尼亚胡,两人间的争吵尚情有可原。但国防部长加兰和内塔尼亚胡的关系也濒临破裂,则让人大跌眼镜。早在今年1月份就有以色列媒体报道两个人已经闹翻,但是没有得到证实。5月初,加兰公开要求内塔尼亚胡放弃战后由以色列对加沙进行军事托管的计划,而是通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方式进行管理。外界普遍认为,加兰的这番言论是对内塔尼亚胡在利库德党内地位的挑战。因为这种政策分歧一般会在利库德集团内部的闭门会议上进行讨论,然后对外统一口径,加兰的问责无疑让内塔尼亚胡极其难堪。而且,身为国防部长,加兰这样的军事专业人士提出对以色列总理的反对意见,会使得以色列普通民众更加怀疑内塔尼亚胡的加沙战后管理计划了。更多的人不理解的是,以色列为何还要蹚长期接管加沙的浑水?; \( U3 Z5 ^/ [; Y8 J
# t0 P0 Y S: z1 P z
出乎内塔尼亚胡意料的是,和加兰一直关系一般的甘茨竟然也公开同意加兰的加沙计划,这无疑让内塔尼亚胡分外忌恨加兰对自己的“背叛”。而加兰和甘茨反对内塔尼亚胡要长期托管加沙政策的考虑,本质上是为了同美国保持一致。美国已经明确主张,战后推动在加沙建立一个非军事政府,而且准备邀请多个阿拉伯国家参与其中,并在加沙完成基本重建后过渡到“两国方案”。这是内塔尼亚胡政策坚决反对的。加兰向美国发出的信号很精确,无论内塔尼亚胡政权是否继续存在,他都和美国的加沙战后愿景保持一致。而一旁更有上位野心的甘茨为加兰疯狂点赞,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Z. F% J$ _& ?& Q7 K! @3 S1 i- M
- u( N6 U5 J/ e( [
甘茨开始为大选做准备4 f+ I+ f1 Z! J, v3 `
& `- T1 y) n6 Q$ K/ N
其实,甘茨早早就为辞职做好了准备。5月18日,甘茨就在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内塔尼亚胡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内塔尼亚胡在6月8日前制定对加沙的作战计划,在“胜利与灾难”之间做出选择。他提出六个要求分别是:消灭哈马斯并实现加沙的非军事化;带回人质;确定加沙的替代(哈马斯)治理方案;让加沙居民在9月1日前返回加沙北部;与沙特建立正常化关系;建立统一的以色列国家服务标准。 0 h1 k2 f @$ z& |* B : |& W+ p" Q+ p甘茨认为,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上述6大方面的工作毫无进展,所以他只能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战时内阁。不过,甘茨的这种沉重心情很可能和内塔尼亚胡的政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继续留在战时内阁已经开始损害他在国内的人气。, e4 W7 ^* I$ Q
5 _9 h* y, q# n0 ^从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甘茨在大部分民调中都曾领先内塔尼亚胡,成为下一任总理的热门人选。部分原因是甘茨在军方至高无上的影响力,让民众认为只有他可以确保类似的惨剧不会再次发生。但甘茨的领先优势最近在下滑,一些民调显示内塔尼亚胡已经止住了颓势,而一些以色列人似乎对甘茨在战时内阁差强人意的表现有所不满。1 p' a0 {* _* q* @! v
I& {" V! [2 Y0 J# q, t) v, S
以色列主流报纸《今晚报》(Maariv)的社评认为,战争期间的形势已经在发生变化,甘茨已经不再被视为内塔尼亚胡的唯一替换人选,他将不得不与其他反对派政客争夺领导地位,包括拉皮德和曾出任国防部长的利伯曼等人。5 k' l) b4 Y) L9 \$ R: y
" q2 j0 v" S) @. y. H& J不过,被视作以色列政府内部“最大亲美派”的甘茨,目前仍是内塔尼亚胡的最主要挑战者。今年3月初,甘茨曾经在没有获得内塔尼亚胡授权甚至没有告知后者的情况下访问美国,并且会见了拜登政府的几位高级官员,包括副总统哈里斯、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没有内塔尼亚胡协调的情况下,甘茨直接与除了拜登外的美国核心高层会面,这样做显然就是一种政治操作。这次会面期间,甘茨很可能与拜登政府官员讨论了如何应对内塔尼亚胡以及如何保持美以政策的协调。内塔尼亚胡虽然知道美国政府更喜欢对外政策温和的甘茨,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越级外交”表明,两人的互信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