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沁于1938年在上海出生,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毕业后,她在青海从事了34年的鼠疫防治工作,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推举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从事的工作属于保密范畴,她鲜少和家人提及。曾有同学劝她写书,将那段黄金岁月记录下来,但她想自己老了,写不动了。女儿劝她,那就对着手机讲一讲,“这样以后我们和孙子孙女也知道你的过去。”朱锦沁同意了。 1 T. a4 y4 M1 u6 E# o. K. b : u4 F. r) F7 C: _; L 于是,满头白发,戴着一副老花镜的她,开始对着手机分享过往的人生故事,以及她的独居日常。“今天吧,我来说说……”朱锦沁的视频常常以这句话开头。她讲计划经济时代工资的分配和粮票的使用,讲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一开始观看的人不太多,但她还是坚持每天讲述,然后发给女儿,简单剪一剪,再配上字幕。; T4 d; o2 T, q8 k, |" P# ~! Y
% X e6 c( m' F+ b* e& l; D) o 去年,她录了一条关于老年人如何处理身后事的视频。她没有写草稿,也没有重来,在家中角落拍一条便过了。朱锦沁说,这条视频是为了“交代交代”。人到晚年,她已经和死亡打过几次照面,目睹丈夫中风摔跤后离世,好友头痛后猝死,没能多说几句话。 ; C! r1 y" @+ e" H: w3 G! ?( A3 C3 p w3 e8 i
在视频中,朱锦沁平静地谈起自己为死亡所作的准备:她和丈夫在上海有两套房,为避免继承和公证等冗杂的手续,她将一套房子给儿子,另一套则出售,把现金留给女儿;去世后单位发放的抚恤金,儿女平分。存款,除去医疗费用,剩余的就由外孙和孙女平分。一但病重或者发生意外,她拒绝抢救,也不要过度医疗,不愿自己浑身插满管子痛苦地离去。身后事一切从简,连骨灰盒也要买最简单的,能装就行”。发布后,她没太多关注,心想“死人的东西谁要看呢?”但没想到这条视频点赞数高达50多万,有两万多条评论,就连出门散步时,邻居也与她聊到视频内容,孙女告诉朱锦沁,她霸占了两天的微博热搜。人们在她的视频中感受到了岁月沉淀后的平静,面对死亡的淡然,不禁也“想象”起自己的身后事。 e/ S8 ?5 _7 h/ i" T% k1 b 8 L6 G$ \; s6 t$ f& Q( S- p 在评论区,有位女孩回忆起了自己的故乡,她说:“如果我去世了,希望把我埋在一棵大树下面吧,就在我们村那边附近就行了,靠着田地和公路。”- B' R" o, T# J& i
" ~: V4 x' \- X 朱锦沁想,视频会引起热议,“可能是因为生老病死的话题,一般人比较忌讳,但从生到死,人总是要走这一趟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我的很多同学也不避讳这个话题,有的人甚至把遗体都捐献了。” , ^7 b2 O$ J2 b, R' }# W: [6 Z& n, y7 R1 O
她并不害怕那个必然要到来的结局,“我跟孩子们说好了,我现在活着就是高高兴兴过每一天,尽量爱护自己的身体。” 5 w' m& M3 a" m; N/ `+ X# H U, `3 K: G! ?
“我可以”( V7 I8 x1 d! A; E+ z% k0 u2 |" |
1 k9 G" C6 ~, i; u/ Y0 l5 d3 F
拍摄时,朱锦沁就坐在餐桌一角,穿着日常的衣服,再后来,朱锦沁买了几个手机支架,在卧室外面设了一方“工作台”,身后摆好玩偶和花,偶尔心情好,她还会戴上珍珠项链。她爱在下午拍摄,百叶窗折射出的阳光,丝丝缕缕照在脸上。1 ~, L, Q/ Y" Z3 Z* Q( K
# T9 U5 s' r* G9 n3 }) [
朱锦沁觉得一个人很自由,丈夫去世之后,朱她从孩子的家中搬出来,坚持独居。她不希望打扰子女的生活。她学医,自信能够照料好自己。但女儿陈虹(化名)不放心,在厨房、房间和花园里装上三十多个监控摄像头,随时查看她有没有状况。 , u$ k% \, G9 s) s/ D7 A+ r5 @3 e, t+ P6 U f' Y
朱锦沁的小妹朱锦兰(化名)远在大庆,听说她独居,时常打电话叮嘱她注意休息,“你现在是享福的年纪”。朱锦沁却兴致勃勃地说:“我可以”,这是她的口头禅,“我两只手一边拎一桶水呢。” 4 G/ V1 A5 }) j7 P+ `( n- h0 v o" u' G. y( D# d 在朱锦兰眼中,大姐没什么特别的喜好,就是“喜欢忙”。她将自己的老年生活排得很满。她喜欢熬夜,一天睡五个多小时,清晨六点便醒了。早餐给自己做简单的麦片、牛奶或和鸡蛋,白天,朱锦沁会清扫院子,倘若碰上风雨天,她就要去扶被吹倒的花盆,清扫落叶。下午要录视频、回复网友留言,晚上看女排比赛,追喜欢的电视节目。朱锦沁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要吃六个鸡蛋,至少走一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