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 L' f' G6 O 在朱锦兰眼中,大姐没什么特别的喜好,就是“喜欢忙”。她将自己的老年生活排得很满。她喜欢熬夜,一天睡五个多小时,清晨六点便醒了。早餐给自己做简单的麦片、牛奶或和鸡蛋,白天,朱锦沁会清扫院子,倘若碰上风雨天,她就要去扶被吹倒的花盆,清扫落叶。下午要录视频、回复网友留言,晚上看女排比赛,追喜欢的电视节目。朱锦沁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要吃六个鸡蛋,至少走一万步。
1983年的10月份,朱锦沁带队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黑海公社,调查当地的烈性传染病肺鼠疫,半途被滑落的山体堵塞前路。无奈,他们便在附近寻觅,找到游牧的藏民遗留的两间破房子,夜里冷,房子没有窗户,他们用马脊梁把房门堵住,寒风透过窟窿吹进来。) z* w" B2 s' z4 U- B
% J8 u: i2 i: |7 q: T9 o( z- g
同行9名防疫人员,只有朱锦沁一名女孩,大家共住一间房,她等男同事睡着后,脱去外边的棉大衣,再钻到被窝里头,天亮后,她第一个起床,把衣服都穿好,如此半个月。) t- T u, Z/ a# B% X
; d3 k0 z5 l* y6 Y0 b- ^2 u: D" o 后来,她和男同事们一起搬石头开路、刨冻土,并通过遗体解剖分离出了鼠疫菌,并治好了当地感染的五名患者,通过系列的流行病调查,最终确认了感染源是牧民身边的狗。 ) V7 O/ V, M5 v1 p5 h) M" u T% K% H A. {
在她工作的34年间,原本寂寂无名的科研所逐渐变成国内较有名气的地方病防治研究所。1985年春天,她成为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最令她骄傲的是,1990年代,她同各省同行们一起参与制定鼠疫流行判定的国家标准,直至今日,她仍然能清晰地记得该标准的通过日期,执行日期。( x% K- P/ E. s/ V" g4 l8 `1 w
& ?$ A* i/ H" H9 M, K
朱锦兰告诉我,在大庆时,她曾经拿到过一张《文汇报》,标题为“上海姑娘在青海”,写了朱锦沁下乡、带队和做科研的故事,占满了一整版报纸。要强的大姐一直是朱锦兰的“偶像”,也是家里的支柱,在1960年代,最困难的那三年,朱锦沁仍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买些粮油补给,趁出差到东北给家人捎去。即便她们相隔很远,但无论是自己生病,孩子升学,朱锦沁总会打电话来“指导”。大家愿意听她的意见,但又因为她直接,话语犀利,不时调侃她为“老虎”。
, F# I# R2 w# ], ?/ ]+ f( i' a 印象中,要强的朱锦沁罕见地展现出脆弱,是在2019年丈夫确诊肺炎时。朱锦沁在照顾他的同时,也查出胰腺有肿瘤,可能是胰腺癌。学医的她明白,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上月刚见过的好友、医学院的同行,都是因为胰腺癌相继去世。但彼时在丈夫住院,她顾不上自己。2 I) N) ?+ w5 C% Q) f
+ A% P0 b8 x l
疾病汹汹,她知道应尽早将身后事交代好。朱锦沁曾和丈夫商量:“我如果是胰腺癌,走得快,我先走,你一个人可以住到女儿或儿子家,你将他们从小带大,可以的。”面对死亡,她颇为坦然,但丈夫摇摇头,听不进去。, W+ }6 j( ]3 }
& {/ j+ M* R4 b. `/ V 朱锦沁带着丈夫看病问诊,住院时陪护,封控时替他打针,但丈夫的身体还是一日日衰弱下去。直至2020年,丈夫在医院内摔倒中风。 9 H, Q6 u* O' |9 g 9 p5 T$ i. w# {# b0 A. l) s8 E* Z 朱锦兰记得,从来不流泪的大姐,第一次在电话里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