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q6 f; n# Z1 s吴晨:您当时在碧桂园的时候一起讨论说把净负债率放在70%左右或者以下,当时是怎样达成这样的共识的? 7 p5 H& T3 W7 ]! ]7 ^' s# c" e+ e6 u. C+ X. I; ^
吴建斌:当时不用达成共识。因为碧桂园2017年上市前包括上市后,我把它所有的数据拿出来分析,它的净负债率加权平均不到70%,虽然70%已经比香港市场的30%-40%高了,但我觉得挺好。当时为这一点我们内部还是有分歧的,因为我从香港回来,像中海地产,当时我们定的控制在40%的净负债率,到现在它都没有超过,完全是香港的打法。! Y* N% f* U. D* I, n+ _ z4 R
* v: P$ y7 N" l: {2 i2 N* K) Y; r4 I吴晨:您在书里面也提到最好是40%左右,碧桂园当时的70%算激进吗?: V4 y! D, _0 z) Z. E( h- p
9 ]0 X& F* O, n; l7 y
吴建斌:当时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当时国内的房地产在高速发展,而且它的资金高周转可以周转得起来,销售的价格也不错,而且股东回报率也比较高,所以承受得了。0 E- O8 A: [+ z& d D1 ~
) J: [5 [( c' Y3 E# C5 R吴晨:现在是不是所有的企业,如果给它们机会的话,你都会建议他们要压回到40%左右?+ i& Z; S* u* b; ^0 z- b( C6 @2 f- z0 d
& D' U: l$ F4 r+ {& v& y2 r& Z
吴建斌:40%是最理想的一条线。 : b. U G9 Q% A1 a 3 T( Y, @$ e5 l' v9 e, C, U当前行业困局何解?( d' Q8 C7 f4 r/ K. ?
3 l' K( H: h7 L7 P' I' `吴晨:但是大家对未来没有信心,交易量变得非常小,卡住了房地产资金周转的脖子,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t9 T1 E( x6 N; D) M
+ a" D9 o4 B7 ~3 a+ ?1 x- o
吴建斌:其实房地产公司的压力现在是巨大的。从2021年开始,每年它有几百亿的融资,融资就有融资成本要支付,如果这些楼卖不出去,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这些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原来我在任的时候做过这方面的测算,我们现在民营的房地产公司,每一家企业把它的资产按照真实的市场价去反映,成本又是硬性的得减掉,家家都是负资产。把它原来多少年的积累全花掉以后还不够。- A$ N* F3 c, I y
! ?0 S/ C3 `. }2 A
王兆卿:那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他们是不是就不准备还债了,准备掏到自己腰包里跑路了?; Z7 m) V/ G4 j/ W/ F
- E/ r+ | R8 e1 |' C
吴建斌:原来我提了两个方案,因为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贡献是7%、8%,加上下游是30%,这是巨大的,这个行业不能有任何闪失的。大家不看好是没问题的,但整个社会要有一个和解,房地产从国家到银行、到债权人、到债务人、到企业要有一个和解的方案,这不光是房地产公司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李嘉诚讲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房地产公司房地产价格下跌是要死人的,上升了反而是皆大欢喜的,一定要把这个理念建立起来。" Z o* m7 b7 R* n
2 d p; f$ L7 M+ S1 J
全社会的和解,就是达成一种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我做了一个计算,国家要拿出20-30(万亿)的资金,按照合理的价格购买房地产公司已经建好的项目,把我们保障房的体系建立起来。合理的价格,就是真实的土地成本+真实的建造成本+真实的人工成本+真实的融资成本,把这些东西全部加起来,真实成本是多少。 : k& ^8 Z9 S+ N. O& C ( \% D0 _& O2 P A( K: k4 _: k王兆卿:我们高精尖的企业、做顶尖设备的企业都是亏损的,芯片企业都是亏损的,房地产为什么不能亏,要国家花钱把房地产买回来做保障房? - t8 k4 P) Y6 g+ a+ l 3 }+ v, }/ y" [/ i! c- ~" R' J吴建斌:因为房地产关系14亿人,和每个人都相关,高精尖和14亿人不一定有关系。房地产现在不是融资的问题,是销售的问题,手上有大量的资产没有办法换成钱。 {% l1 m0 Z6 y. G/ L' J- u 3 P: ?. N3 \# O8 c4 i6 b吴晨:刚才王老师也特别提到,如果就以土地的价格加上建安的价格,不考虑资本的成本去回购的话,能把大多数之前经营还不错的房地产盘活吗? " P d1 y" G8 [2 F8 {% ~ \$ ]( G2 s2 K5 a: ^吴建斌:完全可以。我为什么讲国家拿出20万亿到30万亿,因为房地产公司这三年消化了不少的房子,该交的交了,原来建设了一半现在正在推进,也保证交付。按照2023年房地产整个行业销售,在极差环境下它的销售也有十二三万亿,用二十万到三十万亿买两到三年的销售,因为保障住房也是要建设也是要花钱的,为什么不把已经建好的房子按照合理的价格买走,买完以后房地产公司拿到这些钱它的问题就解决了,债务的问题,美元债的问题,交付的问题全解决了,国家的钱也流动起来了。4 X- } ~' F$ N; r7 K
! w* J% t/ x/ t2 r5 @ |: Q
当然希望和解意思是大家都要让点利,比如银行是债权人,借给某一家企业100亿,现在别想着100亿,比如85亿行不行,利息减半行不行,大家都让一让,整个这盘水就会活掉。 $ ~+ t8 C. V) p7 l; K+ m- o7 x! w4 `+ D8 C( O( K: `8 q
吴晨:会不会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的一些做法,国家不是简单的去买已经建成或者快要建成的房子变成保障房,而是用某种意义上的债转股的方式成为某些房企的大股东之一,当然未来还是希望在市场好的时候,再把这个股权卖掉,获益之后能够有更多的资金作为保障房,现在也可以有这样大的博弈的机会吗?2 A/ c4 }! p$ J1 V
, n! _# u5 {% c- k9 u' V吴建斌:我觉得几个方法都可以选,现在市场上各种方案都有。有人认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企改革的时候,当时也是遇到了这样的瓶颈,我们国家成立了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把这些问题就慢慢的化解了。现在民营企业出现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有民营企业的AMC呢? ' j$ B3 a0 y, ?9 T. E, j: z5 Z7 R. C+ }; S9 m
吴晨:那是国家牵头做AMC吗?国家牵头做不良资产的管理公司吗?" [) I3 d. m8 O$ T3 x7 J4 ~9 G
5 V6 A3 H( G' a. ~吴建斌:应该也是国家牵头,只有国家有这个能力,它可以获得一类政策和资金,再按照新的思路去管理。 % m' H4 O3 d. c- ]" F6 r # h$ E5 r( v( @3 t5 @* q吴晨: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讲,谁来决定哪个企业活哪个企业死,作为财务管理者如果让您画条线的话,什么样的企业我救,什么样的企业可能就不救了。1 b d9 A0 ?# P9 f
" L3 ]4 g, Q: y- j) B" H, j
吴建斌:我不救企业,我救项目,我一个个项目计算,不管这个项目是A公司还是B公司的,这个项目它愿意拿出来,我就按照这样基本的核算方式来算就行了。 ; F1 Y C+ R" f, s% V4 K- i3 Q9 R M# |* J( j& X
吴晨:您认为哪些项目值得去救,有没有一些真的因为市场是没有销售能力的项目,有没有一些项目其实在三四线城市盖得过量了,即使政府拿回来也没有那么多人住。 ) J0 ?2 a$ ~: t9 {# x o. U ; `# G6 ?2 v5 _/ ^吴建斌:我认为国家现在要在某些城市建两个市场,一个是商品房市场,一个是保障性住房,每个城市很清楚,保障性住房还有多大的缺口,自己可以算。 + h7 ?; H0 ?; J" a6 `) B- ^- Z8 t Z; a C$ l- {3 X) j
房地产的问题是由来已久,还是突然而至 # V; a: h. t0 H / S0 }3 g" e3 K/ Z% W7 a) N7 R, q吴晨:经过这次的冲击后,有两个问题是否要仔细检讨,一是房地产公司的融资一直很高,能不能帮助房地产融资成本降低;同时约束负债比,明确红线,吴总怎么看。 : G( |) X, \ o% G7 h' f4 w$ ^( o2 K: h: m! s2 T" R
吴建斌:这算一个因素,因为房地产公司发展快是一种人性,当看到未来有更大的期待时,好像一举手就可以摘到的果子,它为什么不去摘呢?过去三十年或者二十多年黄金时代的房地产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环境。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不认为会出现今天这个局面,短短一两年的时间谁都没有想到今天会是这么被动的局面,包括政策的制定者。 4 U+ A1 p9 O6 H6 s; }8 s & u5 ?( k. t3 }; x1 W% ]王兆卿:我觉得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断言是有一点点我不能同意的,因为说房地产有问题这件事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在说,不是一年两年,深圳不是从2021年开始说房地产有问题。 / h% c: M) x) T / K; w8 A2 K( s吴建斌:王老师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站在房地产商的角度非常委屈,他委屈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对城市对国家的贡献这么大,税收贡献这么大,结果兜里是个零,甚至还是个负数,委屈不委屈。 ' s" r3 l5 R5 Y3 K% v $ z: q: X2 w# k5 f9 Z; d9 D王兆卿:我刚才说了房地产买地的决策,地方政府卖地的决策和房地产商买地的决策是耦合的关系,正是因为你要买要挣这个钱,它才卖给你,它卖不出去它也就算了。 [6 ^: D8 m% _$ f" W; g1 x
6 x0 O k) |& v' @吴晨:吴总有没有算过这个账,这个账还是要理清的,在30年的发展,整个房地产的饼,政府卖地到底占多少,建安占多少,房地产的利润占多少? / [0 A( U* M b4 |( l, S) t$ Q1 n; ]- x! W3 Q
吴建斌:不同城市不同的成本。举几个例子,一线城市,土地的成本占到总成本大概是50%-60%,建安成本和材料供应这块占到总成本的20%-30%,发展商算那张盈亏表的时候只给自己考虑5%的利润。我在上海待的时候做了一些投资模型,这也是我后来坚决反对的原因。只有5%的利润这件事情是坚决不能干的,稍微一损失就没了,这是一线城市。 $ |+ |1 [# b: X# F ( p0 A6 L# q0 ^% Q三四五线城市正好相反,土地成本只有10-20%,建安成本、人工成本是高的。在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同样的钱在低线城市发挥的交易和创造的价值更大。 # B C; p# }: |# ?" j0 I% z1 Z% Q$ a! Z/ z _% c% \1 q9 G4 X6 C' n
吴晨:所以我们审视整个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候,地价本身,政府卖地这件事也需要很大的检讨,因为到最后如果地价占那么大的比例,保交楼的时候,当然在一线城市不会存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两成是地价已经卖掉了。 $ j( M v$ Z P/ g2 C' O: o- u* T: {8 t& ^8 h3 P5 F7 q* @
王兆卿:最早吴总也说了,这个钱是循环的,进了地价以后政府就变成支出了,政府支出以后又到了大家的口袋里了,到了供应商口袋里,到了大家的口袋里,大家又拿这个钱去买房子,这是相互循环的。 : o) y# z1 {0 ~! g% Y3 N / I) g6 A& i, z0 ~5 o- C吴建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当部分来自于卖土地,这个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帮助是巨大的,地方政府是要扛指标的,每年GDP要有成长的,它拿着卖地回来的这些钱也是要开销的,道路是要修的,机场是要建的,扶贫是要扶的,花很多的钱要有来源,卖了土地才有这个来源。 5 Q) m( b5 O& m4 v* k' _3 w: g- t* X: h8 i; d9 U' O
吴晨:一个好的循环。我们假设2017年您离开碧桂园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房地产之后不是疯涨了三四年,是不是大家调控的痛苦指数要低很多?我们未来怎么去避免市场急功近利?$ b- w) m+ p% @*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