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8 Z$ n# D( C6 D9 ]2 @
市民放飞孔明灯。
该民俗活动起于民间传说,已被列入南充市非遗名录
“十四夜,送蛴蟆(音:qímá,四川方言读:qiema),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伴随着一首“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童谣,昨日,一年一度的蛴蟆节在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拉开了序幕。
临近夜幕,上万市民手举蛴蟆灯唱着童谣,在漫天烟火的点缀下,沿着老街行走,以特殊的方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现场
唱童谣、吃汤圆 市民点亮蛴蟆灯
昨日下午6时,记者来到了顺庆区共兴镇,此时,在一家小店前排起了长队,走进一看,只见市民们手端着碗正津津有味的吃着汤圆。
“这么大的汤圆,一个装满了整碗,里面的馅也足,味道不错。”南充一高校学生陈浩然一边说着,一边品尝着汤圆。据介绍,他是山东人,去年刚来南充时,曾听说在每年正月十四当地都会举行蛴蟆节活动,于是在蛴蟆节举行之行,特意前来感受不一样的民俗。“感觉还是挺稀奇的,活动很壮观,民俗味很浓。”
夜幕降临,举着蛴蟆灯的市民开始朝着小镇中央走去,从各地赶来领略民俗的市民更是把原本就并不宽敞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上万市民举着灯走在河边景象,仿佛一条“火龙”蜿蜒盘旋,漫天的烟火,飞舞的孔明灯,带动了现场的气氛,市民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绚丽的景色。
举灯夜游完后,市民们不忘按照当地习俗,将蛴蟆灯插在河边,寓意着来年一切顺利,年少的孩童将蛴蟆灯插在河边后,则前往竹林选取一根竹子,代表着茁壮成长。
河边插满了祈福的蛴蟆灯。
渊源
蛴蟆节源于传说 已列入非遗
谈及蛴蟆节,当地一位老者向记者讲述了其来由。相传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屯兵川北时,遭官兵围剿,死伤无数。不少将卒埋葬在五洞桥后,因此当地有了“张官坟”的得名,然而常年的战乱,导致瘟疫横行,尽管百姓纷纷供奉猪头三畜到附近的寺庙烧钱化纸,却无济于事,后来,在一得到高僧的点化,当地村民才度过这场浩劫。
“后来人们每逢正月十四便会举着自制的蛴蟆灯,舞着龙等以这种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河神庇佑,赶走蛴蟆瘟。”老人告诉记者,使用这样的方式后,小镇上不再瘟疫横行,而这样的风俗被延续了下来。
如今这一民俗已经被当地的村民代代相传,在2011年时,该民俗活动被列为了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因蛴蟆节的独特,也受到了不少市民的追捧,每逢正月十四,不少外地市民也前往当地,感受这别有风味的民俗活动。
% _4 M$ b5 U3 q* Z% g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