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绝不允许拜登连任?一觉醒来,美国多场内战爆发,奥巴马愤怒出山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2-7-4 16:04
标题: 绝不允许拜登连任?一觉醒来,美国多场内战爆发,奥巴马愤怒出山
当地时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正式推翻了"罗诉韦德案",这标志着女性堕胎权将不再受美国宪法保护,而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做出这一裁决后,美国爆发多场"内战",让美国现总统拜登的施政环境愈发艰难,连任之路越来越难走。 第一场"内战"发生在美国民众与美国最高法院之间。综合美国福克斯新闻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24日,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走上首都华盛顿街头,抗议最高法院限制堕胎权的裁决。当晚,还有许多美国民众围在最高法院外抗议,而身着防暴装备的警察严阵以待。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对这一裁决感到愤怒。据中新网6月25日报道,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上述裁决后,奥巴马出山发声称,最高法院"将一个人所能做出的最私人的决定,降格为政客和理论家的心血来潮,攻击女性的基本自由"。 除了奥巴马外,拜登也发声抨击了美国最高法院的上述裁决,还呼吁国会采取行动,但事实却是发生在美国国会两党之间的"内战"使得拜登的呼吁难以落实。据环球网报道,6月24日当天,拜登发表公开讲话,谴责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决定,称最高法院犯了"悲剧性错误"。他说,最高法院的裁决不是最终决定,他呼吁国会行动起来,保护女性的堕胎权。然而,美国国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肯塔基州共和党人米奇·麦康奈尔却认为,裁决是"勇敢和正确的","是对宪法和我们社会中最弱势者的历史性胜利"。 自去年8月阿富汗仓皇撤军事件发生以来,拜登的支持率持续下滑,这不仅导致其所在的民主党的中期选举选情堪忧,还使得部分民主党人不再认可他能代表民主党征战下届大选,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成员西蒙尼迪斯甚至还曾直白表示,拜登应该在中期选举后立即宣布他不再寻求连任。而如今,支持率低迷的拜登进一步陷入困境,这让他的连任之路愈发坎坷。自从2020年美国大选特朗普败选后,特朗普就一直不承认大选结果,随后在2021年1月6日发生了美国国会骚乱事件。时任司法部长巴尔表示,司法部门当时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选举诈骗的证据,近日特朗普曾经的搭档,美国前副总统彭斯可能会为此出山进行复仇。
自从2020年美国大选特朗普败选后,特朗普就一直不承认大选结果,随后在2021年1月6日发生了美国国会骚乱事件。时任司法部长巴尔表示,司法部门当时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选举诈骗的证据,近日特朗普曾经的搭档,美国前副总统彭斯可能会为此出山进行复仇。 自从2020年美国大选特朗普败选后,特朗普就一直不承认大选结果,随后在2021年1月6日发生了美国国会骚乱事件。
最近此次事件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此次暴乱在当时造成5人死亡,140名执法人员受伤。 在经过了一年的调查取证之后,在近日,开启了一系列的公开听证会。调查此事件的特别委员会成员表示,已经有足够的证据供司法部对前总统特朗普试图推翻2020年大选结果进行刑事指控。在去年的时候,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众议院成立了调查委员会,有7名民主党议员和两名共和党议员组成,对这起骚乱进行彻底性的调查。调查的区域包括了参加的人员、个人动机和组织联盟以及资金来源等等,并且还要调查特朗普在此事件中扮演的什么角色。民主党对此次的骚乱事件定性非常的严重,认为是200年来对美国民主制度最严重的攻击。 ,委员会已经开始对特朗普可能违反的刑事法规开始进行梳理,有人士透露,美国司法部高级官员已经开始认真地讨论对特朗普提起诉讼,但是并没有迹象表现特朗普就是调查的目标。尽管如此,也引来了疯狂的热议。同时,特别委员会召开的多场听证会上都出了很多不利于特朗普的证词和证据。时任司法部长巴尔表示,司法部门当时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选举诈骗的证据,近日特朗普曾经的搭档,美国前副总统彭斯可能会为此出山进行复仇。 负责调查国会骚乱事件的调查小组,在上周详细地说明了特朗普和盟友曾经向彭斯施加压力,要求他推翻2020年的大选结果。这让很多人都认为彭斯会出席新一轮的听证会,随后美国众议院希夫表示,特别委员会很有可能要传唤彭斯进行佐证,如果希夫说得真的变为现实的话,那么美国国会大厦将会出现令人震撼的一幕,美国前总统要指控自己的前上司对自己施压。 有美国公共政策专家指出,在安静的时期,听证会会引来更多的公众注意力。然而当下美国面临着奶粉的匮乏,油价和食品价格的疯狂涨价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冲击,比起关于权力的骚乱,美国民众更关心自己身边的骚乱,但也对其无可奈何。
6 u5 ?6 I: ?4 s1 l  O$ F# }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