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我慢慢死去吧,救我,只是在加深我的痛苦。”
这是济南大学一名女生在宿舍自杀前,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段话。
几天前,这个如花年纪的姑娘,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悄悄喝下毒药,躺在床上,平静地迎接自己的死亡。
警察调查后,发现属于自杀,家属也没有异议。
但随后,一封女孩留在QQ空间上的遗书被发现。
几千字的长文,句句泣血。
恐惧,压抑,折磨,暴力......
在女孩对世界最后的倾诉里,她的死因,昭然若揭。
遗书里,女孩绝望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讲述了从小到大诸多噩梦般的经历,每段噩梦,都来自父亲让人窒息的管制和暴力。
她害怕碰水,妈妈要给她洗头,她不愿意。
爸爸见了,举起手上来就是一巴掌。
她甚至还没反应过来,鼻子已止不住地哗哗流血。
爸爸解释得不耐烦,抄起那本厚厚的词典,径直朝她砸过来。
她当场被吓得尿了裤子。
可回到家后,爸爸莫名其妙把她痛骂一顿。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考过第一名。
脚被划破,流了一地的血。
可爸爸恶狠狠地扔来一句,“怎么不把你的脚割断”,并好几天不和她说话。
从那以后,她不敢生病不敢出意外,只怕爸爸会生气。
爸爸知道后,破口大骂她是“婊子”“贱人”“妓女”。
甚至某天中午放学,在学校大门口当众暴打她,之后两个星期没让她去上学。
一天晚上,又突然疯一样剪她头发,还捅了妈妈一刀。
她顿时觉得,自己“活得像狗一样”。
她说自己永远在看着爸爸的脸色活着,喘不动气。
一举一动,穿衣打扮,出门聚会,都被牢牢钉死。
她什么也不敢做,只怕犯一丁点儿错,就惹得父亲暴跳如雷。
她以为,上了大学,就能逃离。
但还是没能躲过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因为考研和选调,父亲和她产生了意见分歧。
她很想考研,去大城市闯一闯,可父亲立即不高兴,撂下一句,“你爱怎样就怎样,以后别和我有来往”,挂断了电话。
不管她怎么努力躲避,父亲的精神暴力无处不在,每一天她都胆战心惊,寸步难行。
她太累了,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压抑的生命。
最让人难过的是,就连自杀,她也恐惧地想到,万一自己没死成,爸爸一定又会骂她,不让她上学。
所以她恳求看到这封遗书的人,千万不要救她。
女孩的自杀,根本不是一条生命的突然放弃。
而是一颗心在长年累月的煎熬下,千疮百孔,慢慢凋零。
看似一时冲动的背后,其实是每件痛苦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巨大杀伤力。
就像是个气球,不断被充气,撑不了,也就爆了。
决心离开这世界之前,她早已被父亲的羞辱、否定、无视、压制,“杀死”了无数次。
02
可这样的悲剧从来不是个例。
我们亲眼见过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打压下长大,又在日趋沉重的心理阴影下被迫走向绝境?
一年前,那个14岁的武汉初三男孩张某锐。
在教学楼5楼的走廊,他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大声训斥、辱骂:“你还要脸吗?”
隔着一道墙的同学,全听见了。
从来看不见宽容的绝望下,少年难以抚平自己的沮丧和羞愧,唯有仓促地告别了世界。
两年前,那个17岁的上海高二男生汤某。
在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上,他打开车门冲到桥边,不带一丝犹豫地跳下。
可回家的路上,母亲又开始数落他。
途经高架时,妈妈甚至不顾车流,突然停在路中央,跑下车去教训后排的儿子。
孩子用自尊心织起的小小盾牌,轻而易举,就被击得粉碎。
四年前,那个15岁的云南镇雄男孩小龙。
大年三十晚上,服农药自杀。
遗书里,写满了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对父亲的绝望:
“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
我破坏了你的规矩,就只有死。
我死了,就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
在刚刚结束高考的第3天,因为被父亲辱骂,他跳进了渠江。
QQ空间里,他留下了十几条说说,写下自杀原因: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永远得不到父母的爱。
考到年级73名,妈妈会说:“才73名。”
满分100,考了98分,会遭到父亲的打骂。
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都会被骂。
因父母辱骂跳楼身亡前,她在遗书里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年幼生命的自我毁灭,是世间最让人心碎的故事。
可有多少孩子的心,是在父母无尽的羞辱、贬低、暴力中,一步步干涸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嘛,打两下,骂几句,能怎样。
可却忘了,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妈妈和那几个好朋友。
你每一次碾压尊严的打击、每一句践踏人格的谩骂,都在ta的小世界中撕开了一条长长的裂缝,都把ta一点点推进羞耻和沮丧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一个失血过多的人,又怎是因为流干了那最后一滴血才死的呢?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实验。
让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去接触他喜欢的小白鼠和小兔子。
但每当他靠近这些动物,华生就在旁边猛烈敲击金属棒子,发出恐怖的撞击声。
久而久之,男孩竟有了阴影。
一看见小白鼠和小兔子,即便旁边没有人再敲击金属棒,他也会吓得浑身发抖。
以至于男孩成年后,连看见毛绒玩具,都下意识地躲避。
后来,华生又试着做“去恐惧”实验,可怎么也无法成功。
这就是精神暴力的威力:
被戳伤过的心,一辈子都会流血,一生都无法愈合。
就像扎进木板里的钉子,就算拔掉,木板上的孔洞也永远不可能消除。
但有太多父母,无比擅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碾压孩子的世界。
辱骂,殴打,当众伤自尊,掌控着所有选择,用一句句刀子一样的话刺伤,用一次次拳打脚踢把孩子逼至绝望......
一个医生复诊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夸说“这孩子真用功”。
结果孩子的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无论怎么叮嘱,父母还是忍不住要用鄙夷讥讽的语气挖苦孩子。
辛辛苦苦治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你啊。
明明是自己亲生的,却永远在用最恶毒刻薄的话摧毁她,然后又问,你为什么不听话?”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成人的评价,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听到自己很差这样的话。
所以常受到父母打击的人,容易自卑,并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严重时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可在孩子心里挖下一个个血窟窿的父母,却丝毫看不见自己的粗暴,还在继续怪罪:
“打是亲骂是爱,我还不是为了ta好吗。”
“现在的孩子,太不知好歹了。”
一边摧毁,一边问:你怎么那么脆弱?
哪怕有再多孩子用最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亲子关系中那条叫做误解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
05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喜欢ta。
比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干家务不行,家人为ta受累......总之,一无是处。
2.经常拿比ta“行”的人刺激ta。
这种话要经常挂在嘴边:
“看人家xx,从不让父母操心!”
这是最具摧毁力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
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ta,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ta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4.一定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千万不能商量,音量一定要在70分贝以上,最好还配合一些挖苦的词,比如“你真蠢”“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效果更佳。
5.切不可给孩子半点自由。
密切注视ta的行踪,有日记查日记,有信件查信件,这样能在ta心里造成ta不是人的感觉。
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
在外遇到不顺心,回来要想法设法教训孩子,并制止ta流泪。
这样可以有效打击孩子自尊心。
7.当众出孩子的丑。
这一招是杀手锏,一定要当着外人损ta、贬低ta、让ta无地自容。
这样能使ta惧怕社会,自惭形秽。
……
一条条列下来才发现,多少人的童年,其实就是这样度过的。郑渊洁的反讽,何尝不是写出了一份“家长自查表”。
如果你中了以上任意几条,你的孩子或许正经历着你难以想象的痛苦。
施暴者的不自知,受害者的无法自救,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耳朵不愿再看到任何一桩悲剧,所以,想恳切地告诉天下父母:
当你想发泄情绪时,面对那个小小的孩子,不如试着想一想,这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你自己啊。
你也曾弱小,也曾因恐惧和无助绝望大哭。
也曾希望父母能抱抱你,给一些温柔和信任,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辱骂和攻击。
你也曾那样脆弱,脆弱得如同眼前你的孩子一般。
所以,请咽下那句恶毒的语言,以宽容和理智,给ta最充足的安全感。
你应该是孩子的退路,而不是孩子走向绝望的末路。
最后,我想引用「拾遗」的一句话,给所有父母一句警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共勉。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