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广西14岁少女校外遭欺凌?被迫下跪、遭殴打,警方:立即介入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0-12-28 16:09
标题: 广西14岁少女校外遭欺凌?被迫下跪、遭殴打,警方:立即介入调查
近期,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发生一起学生被欺凌的恶性事件。朋友圈流传的视频显示,在平乐县平乐镇滨江大道上,一位下跪的女孩被一男两女围住,三人不断对下跪的女孩扇耳光。随后被打女孩的母亲报了警,乐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调查该案详情。 女学生遭跪地欺凌,引起网友愤怒

警方调查后得知,14岁的被打女生林某某为在校学生,因与16岁的某校学生李某某有矛盾而被李某某纠集17岁的陈某某、15岁的曾某某、14岁的王某、15岁的郭某某数人于县城滨江大道堵住林某某,在令其下跪后对其进行殴打和辱骂。涉事人员均为在校学生,其中曾、王、陈三人进行殴打,郭某某拍摄视频发布到网上。

现在涉事者已经自首,其中三名打人者现已经被行政拘留五日。公安机关正对该事件进行下一步处理工作。当地警方同时呼吁网友不要任意夸大事实、不要传播谣言、不要继续扩散相关视频以免受害者的心理受到二次严重伤害。

在该事件的视频被公布到网上以后,引起网友极大的愤怒。网友纷纷对打人者予以谴责,呼吁加强校园管控,采取措施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

是教育的缺失吗?校园暴力何时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有所抬头。近期,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公安局通报一起发生在当地的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结果。一群中学生在上蔡县重阳办事处蔡明路北段打架的视频流传于网上,事件中一名学生受到了轻微伤。

重阳派出所、刑警一中队、视频侦查中队、上蔡县教育局接警后立刻成立联合工作组全程介入该事件。因为相关事件已经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警方郑重提醒网友,不要以身试法,公安部门会及时公布相关事件的调查进展。

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一名十里岗中学七年级学生的家长董某某向当地媒体反映,其12岁的女儿小叶在学校被一群人扇耳光并受到威胁。据悉,打人者为近十名八年级学生,小叶总计被打不止20余下,该事件的起因可能源于暑假期间其朋友掉到河里的事件。目前,学校方面已经进行了处理,打人者对被打者进行了经济补偿。

频繁出现的校园 欺凌事件使我们不禁要问:校园暴力何时能不再发生?校园暴力的出现责任方在哪里?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显然,学校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是作为打人者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远离校园暴力,拒绝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不但对受害者的身体产生伤害,还可能会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这个问题。回顾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发现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勒索钱财现象频发、二是聚众斗殴易导致刑事犯罪、三是随意伤人现象显著。

勒索钱财现象多发生于吸烟、沉迷网络游戏等学生身上,这类学生常常因不良习惯导致经济拮据而对弱者实施校园暴力以勒索钱财供其挥霍。这类行为不但隐蔽性强,还多为团伙性行为。


8 O: M. y, t: j8 h( u

由于受到古惑仔等港台剧的影响,一些学生易拉帮结派,形成走在犯罪边缘的团伙,所谓的带头大哥动辄带小弟对其它学生施以暴力,往往一言不合就动手,有时还勒索钱物。这类学生往往会荒废学业,离校以后常有人涉嫌犯罪。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因矛盾而引发冲突的局限,有时会发生随意伤人事件。即使是小矛盾也经常引发剧烈冲突,今年9月份山西晋中就有一名学生因琐事被同学刺死校中。管理不到位不是最终解释,家校合作势在必行

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各方面因素,可以发现学校的监管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经常性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作为班主作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情绪变化以及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以防患于未然。学校还要加强安保力量并经常开展巡视工作,将一切可能扼杀于摇篮之中。作为学校不能总在事后以一句"向公众道歉、以后会加强监管"就万事大吉。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责任方并不单纯都在学校,其家庭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容易实施暴力的家庭往往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其家长就有暴力倾向或行为。也存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或过于溺爱,因此导致学生形成了偏激的性格,从而引发校园暴力事件。想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家校合作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广角快报》原创创作,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告知。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P: f" v6 j+ t' G' K) _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icbw.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