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之学里,最具个人建树性的便是大风堂艺术研究系列,可谓点滴汇集,集腋成裘,成为“张大千学”“大风堂画派”研究的突出贡献者。他不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画派史留下颇有建树的个人经验资料,而且总结出如何开展艺术人物及画史研究的“汪氏方法”,堪称一种学术范式。 : G! T) z$ a. o0 U a1 V* A 1.从启发到关注,汪毅与大千之缘及由来 4 s& ?( z7 f0 q" K2 S" b' R* D 从事开创性研究往往会有些不解之缘,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注定。20世纪70年代,汪毅下乡到四川安岳县当知青,见阅当地石刻精美,便开始不断搜集思考。80年代后期,他在研究中发现从内江走出去的艺术大师张大千与敦煌石窟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于是从石刻(物)转向人物(人)研究,倾其精力,开展研读,陆续获得文化成果并出任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专业平台,使得他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活动能力与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可见,学术机缘确乎对优秀人才出现至关重要,但机缘却也是留给有准备、不放弃和坚持探索下去的人。
2.构建体系,汪毅的成功与多元实践 & r9 ]1 l2 c: e1 S 大风堂为张善子、张大千昆仲的画室名。张氏昆仲画誉世界,研究评述的成果非常之多,特别是张大千,各种研究机构先后推出不同课题与举办专题活动数不胜数。张氏昆仲型的巴蜀画界圣手极为难得,也很难再有,而汪毅选择从事研究大风堂,又如何以其自身的学术成果得到其他人士的认可,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评价汪毅为“(张)大千身后知己”“大千知己”,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研者如云,论文如海,倘若没有创新性和独特性,那是不可能流传的。而一位学人倾其一生才华投入精力研究是否值得,以至于不会变成学术云烟或学术泡沫,那是需要文化学者自身斟酌权衡的。 6 |$ C, X( n' _% P 通过汪毅先生《我与大风堂回顾》文章,其列出的大风堂研究专著(编著)便有八本,基本完成于近十余年。他还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有关大风堂的文章百余篇,涉及甚广,有的甚至弥补了学术空白,如“张大千学”的研究、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张善子的抗战美术贡献以及大风堂门人和再传弟子群体的艺术传承现象等,尤其着力将大风堂作为一种艺术史与画派史角度来探讨(如大风堂画派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展示出张氏昆仲与大风堂的成长历程,以说明这是一个仍有活力生机的艺术画派,从中不只阅读到艺术家的掌故逸事与时代抗争,更可感知一个时代鲜明真实人物的具体存在,蕴现出大风堂画派的自觉传承意识和博大心态气度,进而可以启示其他从艺者,若要有所艺术作为,应如何致力并倾入人格精神。( J- K# b1 G, K$ J. B: v* o
汪毅研究成果的形式载体有专著、报纸、画册、书籍、论文、年表、散文、综述、评论、序跋、访谈、报告、建议等,共同组合发挥出文化创作的复合效应。他从重庆到安岳到内江再到成都的人生四城行旅,分别书写出种种文化事迹,可谓一路既传播了大风堂画派,又烙上了大风堂文化风格的印记。5 G) n9 ^3 z8 P
. V$ f( p) Z' Z 出自于对“第二故乡”安岳的特殊情怀以及长期从事方志(地情)文化的钟爱,汪毅最近向四川省安岳县图书馆无偿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重约3.5吨的以地情书为主的书籍,以及有关安岳石刻与人文(贾岛、陈抟、汤绍恩等)的书画、信札、文稿、地情资(史)料等,建起了一个以之姓名命名的馆中馆——汪毅文献特藏馆,并于2020年4月23日即“世界读书日”开馆。其数量和内容,包括一个小型图书馆、一个小型书画馆、一个小型地情馆,传递了他欲表达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的寄予。对此举措,他戏谑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 F7 q% D0 b5 O
文艺作品:一位巴蜀才子的全能
汪毅系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为一级文学创作(正高)职称。其发表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种类多样。其人颇有儒雅气息,其文颇有古风文笔。其学术哲思和文史意韵的完美统一,正是他作为一介文人写作追求的至高境界。 7 w) |. y. u; h0 I, Z 1.多元之作,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体现8 P, L( O J! K
在《汪毅文事辑录》里,他最早撰写发表的文艺作品是1976年刊登在《安岳文艺》的《怀念周总理》。尔后在内江、成都工作时,他的创作激情依然不减,出版有诗集《乐山乐水》、散文集《台湾文化之旅》《感悟菩提》《蓝天下的抒情》《悠悠我心》等,文学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项奖项。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文艺样式“十八般武艺”的涉猎,囊括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歌舞剧、文献纪录片、舞蹈脚本、故事、曲艺(包括相声、群口词、对口词、清音、金钱板、快板)等,这在文艺界中是不多见的。 / a$ O- A5 T7 C* r" @在文事活动中,汪毅交往的作家、学者、画家书家广泛,其间的切磋交流,促进了思想碰撞,提高了创作能力,从而产生出“由文转学”或“由艺转文”的共振效应。
2.人物之研,汪毅作品的一道风景# z* q6 e, J h* O) m0 I
在人物研究这个领域里,由于汪毅研究大风堂的成果比较显著,故人们往往只知道他研究张大千、张善子。其实,他还聚焦了与安岳有关的历史著名人物的研究,如贾岛、陈抟、汤绍恩。贾岛晚年任职安岳,墓葬于城南安泉山麓。20世纪80年代之初,汪毅便研究贾岛并评析其留在安岳的诗,并在《四川日报》《旅游》、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台发表文章。1993年,汪毅主编《高道陈抟》并撰写序言、后记。该书由全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大师题署,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圈内构成了一道人文风景。 * T" }/ A/ W3 s% E+ l. |0 _ 如果说《高道陈抟》是汪毅涉足道教文化的一道风景,那么他的新著《汤绍恩述评》便是一道水利文化风景了。该书14万字,由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是汪毅以述评方式对历史治水、兴水人物汤绍恩研究的一个尝试,故他在自序中称“我的水命汪汪”。其述评相兼,既追求散文之精美,又效法论文之严谨。全书分“神人天降,汤汤水命”;“科学治水,三江砥柱”;“禹绩神功,丹心汗青”;“文章锦绣,史志重光”;“功追马臻,比较研究”;“功媲李冰,比较研究”;“拓展未来,建言献策”七个部分 (附录《汤绍恩入选第三批“四川历史名人”可行性分析》),从不同角度构筑了汤绍恩研究框架,拓展了汤绍恩研究格局,提升了汤绍恩研究品质。除述评汤绍恩的治水、兴水功绩之外,就从绍兴水利史的角度而言,汪毅提出了汤绍恩既是大禹治水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者,又是继大禹之后古代治水人物的集大成者,一定意义上还是大禹在绍兴的异代知己、隔代化身的观点;梳理了文献中有关汤绍恩媲美大禹的若干评价;提出了四川、绍兴两地文史界、文旅界、地方政府分别从研究、文旅、城市品牌等多方面整合大禹、汤绍恩,以放大其社会功效的建议。 / q/ _$ B( x( ~, P% F3 c0 a 从循吏治水角度,该书还首次把汤绍恩与著名治水历史人物马臻、李冰作了对比讨论,这在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在“拓展未来,建言献策”这份 “万言书”中,汪毅还为安岳、绍兴两地互动“把脉开方”。因历史上普州(今安岳)与眉州(今眉山)有“东普西眉”之说,故汪毅还特别将汤绍恩与苏轼作了相对的比较讨论——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有助于四川史学界、文化界关注,特别是安岳与眉山,以让“东普西眉”再续华章,成为巴蜀文明的一个“新视点”。
( h5 g9 M# e% |4 f6 z) O. O' u( w
3.文化之思,汪毅文学作品的本色价值- s* q) G7 W8 F& X. `! s: e7 b+ O& ? b
通过获阅汪毅新出散文集《我的清明纷纷雨》和编著的《汪毅还甲》及所编的《我的百家信》,感到其文笔优雅,情谊深厚。他对“清明文学”“书信文化”的思考,堪称其人生情感的倾注体现,特别是“清明文学”话题甚至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现象深入研讨。 . L! Z- B2 S) z 随手翻阅辑录汪毅文作纪事的《汪毅还甲》,其中的散文随笔非常耐读,大多一气呵成,充满灵性,具有文学的本色价值,如同宋代蜀人苏轼所云“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其老友、著名文学家伍松乔对其旨趣评价甚高,甚至言及彼此是“心灵相通”的。当读到汪毅出生地重庆棉花街(今为家乐福超市)拆迁前后的图文部分,语小意深,令人感慨,震动不已。老屋拆掉了,以前的生活记忆也随之拆去了,真是痛心伤神,却只能用文字表示追念,不禁让心有戚戚者感怀共鸣。我认为,这些充满内心真情的文字充满“浓浓化不开”的故园文化情怀,展露出人生“岁月一甲子”的人生本色写照,无疑是汪毅文事种植大风堂艺术研究、安岳石刻艺术研究、安岳历史人物研究、地方志研究、文艺创作这“五棵树”中枝深叶茂最美的地方。 , v6 U" y3 b2 ^3 Q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