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1 T7 G F 在耕耘安岳石刻艺术这块沃土中,为不断扩大石窟艺术视野和作比较研究,汪毅曾去新疆,走敦煌,看炳灵,品麦积山,步云冈,登天龙山,赴龙门,访大足等(有的地方是数次考察),足迹遍及国内主要石刻造像区,甚至还远去了柬埔寨吴哥窟。除行万里路,汪毅还注重学术交流,曾与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及副馆长陈明光和台湾学者李再钤等有多次交流,甚至与李再钤、陈明光为忘年交。2004年,汪毅作为四川的代表被推任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六届副会长。迄今为止,除发表若干有关安岳石刻报道之外,他在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物天地》《人民画报》《中国地方志》等海内外报刊发表113篇评介安岳石刻的文章。1989年,他出版了《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1991年重版),不仅媒体有若干报道,而且以此为桥梁引进海外对张大千当“模特”塑像的捐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文物报》、台湾《雄狮美术》《长流艺闻》等30余种报刊均有报道和评介)。海内外学者对该书有若干评赞,日本泛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专门委员、金刚院主持山田一真的评赞是“拜读了您的大著,收获甚大。我非常希望能与您加强联络及交流,并期望近期内在日本或中国相逢。”日本泛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专门委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镰田茂雄的评赞是“《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佛教文化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本珍贵的书。为了报答汪毅先生的治学之恩,我也打算进行更新的、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旅美收藏家、美国纽约美洲中华艺术研究会会长陈哲敬的评赞是“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的确有很多新见解,难能可贵” “很有新意” “文笔很美”,艺术史研究学者何怀硕的评赞是“您的大著《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也同样表现了弘扬佛教艺术的热切。安岳石刻有您的宣传,应获得云冈、龙门一样的名气与重视。” n& C' m& R$ v" W2 h5 d
2019年,刚好是汪毅出版《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30年。经过30年的学术积累,2019年巴蜀书社出版了汪毅的30余万字新著《安岳石刻艺术》(著名摄影家王达军摄影),将安岳石刻研究推到一个崭新的石刻文化高度。
( B- ^; ^$ X& c: |7 x
方志学:搭建一座纸上的四川方志馆
6 _5 ^, [; L8 B1 J* V7 w
汪毅从事方志工作20年(1996—2015),直至退休。期间,他担任过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巡视员、《四川省志》副总编、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凭借工作实践和较扎实的文史功底,他以“中国方志人”的形象,在方志界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并有一定影响。 6 H. ^4 Z. B( k% L* e( c4 Z- J 1.方志论述,从方志中国到方志四川& {. q ]7 F: \
方志是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不少学术名家都有参与纂修方志的文化经历,如章学诚、宋育仁等。就四川而言,历史上的蜀志更是名志不断,说明蜀人优良的修志传统。四川崇州人常璩所修的《华阳国志》,便是中国地方志的骄傲。而历代四川方志,则是蜀学学术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 ^8 F) I6 |' h9 \8 Y, Y* O 1996年,汪毅投身方志事业这一个崭新的职业领域。为做好这项工作,他努力学习,不断增补知识,以扩大方志视野。他曾参与《方志中国》纪录片两集的撰文(该纪录片10集,由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国家方志馆“方志中国”的策展,并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流地方志经验。特别是他所著《方志四川》(四集文献纪录片文本),有别于四川方志史概述之类书籍,即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与穿插人物访谈,对四川历代方志系统回顾,搭建了一座四川纸上的方志馆。该著于2014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修订本载2018年《巴蜀史志·增刊》,并作为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培训的资料之一。/ N r2 C' ?4 h! \6 Q" u7 M F+ t( H
在中国方志界,有关方志研究出版的著述虽然车装斗载,但由于这本《方志四川》形式特别、表现特别,使之成为中国方志界第一例,《图书馆报》《四川日报》《中国地方志》《文史杂志》《巴蜀史志》等报刊的评论达2万余字,不仅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拍摄写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五个五年计划》。还值得提的是,他作为副主编的《三星堆图志》巨册,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从中,不仅可一览古蜀文明之精华,而且从一个侧面看到汪毅因从事地方志的工作经验积累,使得他在研究张大千、张善子、安岳石刻及编纂个人文集时也有着相应的方志影响。
( X, ^# J; A6 X 2.方志传播,方志文化活态交流推广) T: y% B7 Z9 a1 Z7 b n
方志文化应该活起来,走向大众百姓,扩大不同城市间方志界的交流。汪毅便发挥其文学特长,撰写《地方志工作之歌》,以歌曲形式咏唱地方志工作者的功绩。2002年,汪毅提出了“实施文化名人战略”,即从名人学角度对方志里的乡贤记载部分做充分挖掘,由此弘扬地方文化。其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四川省十大名人的评选等,都是类似的名人文化传播形式。% _ w7 O: M6 O. F q/ z
汪毅还五度参访台湾地方志机构(台北市文献会、高雄市文献会、台湾省文献会等),并以互动方式于20年前分别在两岸所办方志期刊上介绍两地的地方志,开了先河。1996年5月,他首次参访台北市文献会,被称为“两岸地方志交流第一人”。2011年5月,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汪毅还明确提出了“两岸交流应该关注地方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