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日本战俘和苏联女性产生感情,结婚组建家庭,是属于极个别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苏联国内的情况很特殊;第二,是人的潜在心理学倾向;第三,是战后两国关系的修复。先来看看第一个因素。在与德国浴血奋战后,苏联男性人口大幅减少,使得一些地方的男女比例达到1:3。而且在战争中,青壮年伤亡非常大,大部分苏联女性不是成为寡妇,就是找不到对象。当日本战俘被押到苏联从事重体力劳动,时间久了,就有人突破界线,建立婚恋。再来看看第二个因素,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平衡”。人之所以不平衡,主要是因为需求和得到之间产生差距。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除了干活和受苦,没有任何乐趣。因此在战俘看来,欣赏这些苏联异性就是唯一乐趣。同时,苏联单身女子也心理不平衡,在这种平衡心理的推动力作用下,就可能产生婚恋,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西伯利亚地区极度寒冷,常年气温都在零下,最冷时可达零下70度,而且日本战俘食不果腹,衣难遮体。这极为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日军战俘大量冻死病死。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一旦有人给予一些生存上的帮助和照顾,是很容易突破仇恨,从而建立情感的。难以找到配偶的苏联女性,如看中日本战俘,稍加一些照顾,就会让日本战俘感激涕零,发展成实际上的配偶关系。时机成熟后,就容易发展成婚姻。被关押在西伯利亚的日军战俘自己绘制的漫画,很形象地反映了日本战俘和苏联女性之间的关系。在苏联女性中,又以负责看管的苏联女兵和日本战俘接触最多,因而有少数日本战俘和苏联女兵建立婚恋关系。最后一个因素同样重要。二战结束以后,苏联通过条约获得日本的北方四岛,同时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苏联允许部分表现比较好、素质比较高的日本战俘劳工加入苏联国籍。因此,他们与苏联女性的地下恋情就被搬到了台面上,少数日本战俘和苏联女子就此结婚,定居苏联。当然,在活下来的日本战俘中,绝大多数人都被遣返回国了。 ; S E! k, `& s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