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遇难者身份曝光,两男一女,女孩临终前朋友圈让人心碎
青海玉珠峰传来的消息让人心头一紧,三位登山爱好者,两男一女,在4月13日失联后,很快就被确认遇难。本以为像玉珠峰这样开发相对成熟的雪山会更安全些,没想到还是发生了悲剧。找到他们的时候,是通过无人机看到的,三个人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在零下28度的酷寒里,失温看来是夺走他们生命的重要原因。事发在四月中旬,这个时间点其实挺尴尬的。玉珠峰的商业登山季一般要到五一才开始,那时候虽然也冷,但至少有组织的队伍和相对完善的保障。可这会儿,山上可能到处是滑溜溜的“亮冰”,又没有铺设好的路绳。更要命的是,他们失联那天,刚好赶上全国范围的大风降温和极端对流天气。据说他们一行原本可能有五个人,但有两人因为顶不住高原反应提前下撤了。剩下这三位,最终倒在了海拔5600米的地方。这个高度,离通常设立的C1营地其实不远,走得快的话,可能也就十五分钟到半小时的路程。生命终结在离安全营地这么近的地方,更让人唏嘘。关于他们具体的遇难过程,有推测认为他们可能没有走常规路线。有人怀疑他们为了避开大本营的视线,选择了从南坡的东南方向绕路向上攀登。这种非常规路线风险自然更大。一种可能是有人(或许是那位女性队员)先发生了滑坠,掉进了冰缝或是滚下了雪坡。另外两人在尝试救援的过程中,可能也遭遇了不幸。发现遗体时,看到他们背上的衣服都磨破了,这似乎印证了滑坠和挣扎的惨烈。所以,最终的死亡原因很可能是滑坠造成的身体创伤,加上极端低温导致的快速失温,多种因素叠加。打开遇难者的背包,里面有不少巧克力,看得出是为了随时补充能量做了准备。结合其中一位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学习使用冰爪的动态,他们并非毫无准备的“小白”。但这些准备,在瞬息万变的雪山和极端天气面前,还是没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他们是周五才到格尔木,周六凌晨就开始冲顶,这个速度对于适应海拔来说太快了,出现高反几乎是必然的。而且,似乎他们此行并没有按规定报备。有人猜测是为了省钱,但遇难者的朋友出来澄清,说这三人经济条件都不错,不存在省钱的问题。据这位朋友透露,其中一位男性遇难者是他的好友,平时自我感觉体力超群,觉得玉珠峰这种“入门级”雪山根本不需要请向导,有点过于自信了。这种“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这次行动,更像是源于一种冒险的冲动和对自身能力的误判。遇难者的身份也逐渐清晰,其中一位男性被指是中科院的博士后,名叫喻佳俊。而队伍中唯一的那位女性,是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在校女大学生。年龄、社会背景差异这么大的三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挑战极限,却最终一同殒命雪山。那位女队员在4月12日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内容也让人心碎,她写道:“睡得迷迷糊糊被叫醒,那一刻真想换一个体面的运动”。谁能想到,这句带着疲惫和一丝抱怨的话,竟成了她留在人间的最后印记。一次登山,永远定格了她年轻的生命。现在网络上很多美化极限运动的“滤镜”,让人觉得只要有脚就能上雪山。大家往往忽略了失温、冻伤、缺氧、滑坠、雪崩这些实实在在的致命风险,以为高海拔攀登和普通徒步差不多。这种心态,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可能误导他人。雪山无情,生命可畏。敬畏自然,方得始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