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5-1-8 16:24:13

上海富婆行为曝光,撕开病态群体的“遮羞布”:无法控制自己

想必大家都对“小偷”这一词非常熟悉,在我们印象中,“小偷”往往是那些生活贫困的人。然而,上海的一则新闻却打破了常人的认知。上海女生娜美(化名)出差两个月后发现,自己的许多首饰、现金、包包都不见了。寻找了很久之后,仍然不见踪影,就没有再继续找下去。半年后,娜美突然在某书上看见了自己丢失的那些东西,正是在其房东郭某的视频中。郭某是一个在上海拥有多处房产,经常全世界旅行的富婆博主。她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富足生活,也因此被娜美发现自己丢失的东西居然在郭某的房间中。确认是自己的东西之后,娜美立即报警。面对警察,郭某闪烁其词。一会说是娜美没有交完房租的抵押品,一会又说以为是没人要的物品。最终,在充足的证据下,郭某承认了自己确实是偷的。这则新闻被爆出后,网友十分震惊。这位富婆已经获得了超出常人财富,为何还会偷租客的东西呢?一、偷窃癖:无法控制自己上海富婆的事件并非个例,在往年报道中,有许多富人偷窃成瘾的新闻。例如,江苏某位资产超过千亿的姜某,经常在公共浴室去翻找偷窃他人财物。年薪几十万的海归博士,连续多次取走他人的快递。某位开宝马的陈某,竟然去偷包子铺的零钞。这些富人偷窃的财物,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却屡次不改。在心理学中,将这种异常的偷窃行为称之为“偷窃癖(kleptomania)”。“偷窃癖”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反复出现的偷窃行为,是一种精神障碍。与一般偷窃行为相比,“偷窃癖”有两点不同:一方面,患有“偷窃癖”行为的人,偷东西并不是为了经济上的需求,也不具备其他特定目的。另一方面,尽管已经受到很多次的惩罚,但是患有“偷窃癖”的人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偷窃癖”的人,除了有强迫性的偷窃行为之外,并没有其他心理或者智力上的障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中产及以上的人,明明没有陷入生存困境,但还是忍不住偷东西。二、内心空虚,靠外物弥补通过和“偷窃癖”患者的谈话,我发现,其中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张成(化名)表示,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无需为生存奔波,在尝试完许多事情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无法遏制的无聊感。因此,为了寻找生活中的刺激感,他开始去偷一些不值钱的东西。
患有“偷癖症”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是从童年开始就会有“小偷小摸”,每次偷完东西,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媛媛(化名)说,小时候父母忙生意,经常将自己一个人丢在家。刚开始,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她便悄悄拿走父母的东西。妈妈的首饰、爸爸钱包里的零钱,但因为他们太忙了,丢了东西也不是很在意。就这样,自己慢慢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对于偷的东西,有些人会像纪念品一样全部收藏起来,慢慢回忆品味。有些人则会随手舍弃,然后开始盯上下一个偷窃目标。还有一部分人会偷偷地物归原主,从而获取一种刺激的心理体验。心理研究表明,患有“偷窃癖”的人往往内心存在某种缺陷。比如,从小就性格倔强、自私、报复心强。“偷窃”是外在的表现,而其内在的驱动往往是焦虑、抑郁和强迫症。患有“偷窃癖”的孩子,往往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没有建立起正确地获得快乐的途径。因此,他们就将自己的快乐与某些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以此进行某种精神上的自我补偿。在父母批评他们,或这与同学产生矛盾之后,他们会通过“偷窃”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然而,当“偷窃”成为一种癖好之后,他们在实施“偷窃”行为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仅仅是受到行为惯性的驱使。如果在儿童身上出现了经常“偷窃”的行为,那可能是患有“偷窃癖”的前兆。这时候,父母尽量放弃偏激的方式,比如非打即骂,而是首先反思自己是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其次,再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矫正计划。每减少一次,就给孩子一个小奖励。最后,可以请专业医生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当内心充盈满足时,“偷窃癖”就会慢慢痊愈。#深度好文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富婆行为曝光,撕开病态群体的“遮羞布”:无法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