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凑钱送女留学,女儿失联21年,临死才知女儿改名换姓
24年前,辽宁一对老夫妇,东拼西凑、四处借钱,借来了7万元,将女儿送去德国留学。可别后整整21年,都没有再见过。
2021年,老两口相继因病去世。
临死之前才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儿,原来早已改名换姓,在德国结婚生子,还成为了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的终身教授……
老话常说:百善孝为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狼心狗肺”,不认亲生父母呢?
是她天性凉薄,还是另有隐情?消失的孩子
2020年,一则《寻亲启示》登上了各大媒体平台的头条上。
其实媒体经常刊登一些公益性质的寻人启事。这条之所以能备受关注,是因为它的标题实在太有争议:
“独生女儿留学德国17年杳无音信,父母重病,想见孩子最后一面。”
老两口在镜头前满目沧桑,眼中尽是担忧,他们声音颤抖,喊话全世界,希望大家能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女儿。
这老两口分别是曹兆刚和刘玉红,他们来自辽宁一户普通人家。据他们说,2000年,他们为了供女儿读书,东拼西凑借了七万块钱,把女儿送到德国留学。头两年,女儿还偶尔会打个电话到家里来,到了后来,就彻底没消息了。
曾经的号码早已打不通了,甚至请求警方联系德国大使馆帮忙寻找女儿,最后也查无此人。
看着老泪纵横,身残体弱的老两口,无数网友的心都被揪了起来。
很多人猜测,这么多年不联系,怕不是人已经没了吧?
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热心网友,也纷纷出来提供线索。
将线索整合推理,最终,还真让大家找出了真相。
好消息是,女儿并没有死;
坏消息是,女儿在德国活的风生水起,她不联系家人,纯粹是因为不愿联系……“我都是为你好”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吗?!”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好歹?”
“为了培养你,爸妈吃了那么多苦,你要是不知道努力,就是个白眼狼!”这些话是曹茜从小听到大的。
想破脑袋,她也想不出什么一家三口温馨幸福的画面,一闭眼,就是这些宛如诅咒的“爱”。
1979年,曹茜在辽宁出生,因身体原因,母亲刘玉红不能再生育,所有她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父母把所有希望,全都压在了这个独女身上。尤其是父亲,向来好面子的曹兆刚,从小就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别的孩子在外头玩游戏的时候,她就要在家里背古诗,写算数。
只要她露出一点想出去玩的意思,父亲就会痛心疾首的骂她,说她不懂事,不上进。
曹家条件并不算太好,但在学习这方面,从来没短过曹茜的。补习班、课外书、练习册……堆满了她整个童年。别的孩子每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过生日,但曹茜最怕的就是生日。
每年生日,母亲都会做一大桌子好吃的,把大鱼大肉往她碗里夹,自己则吃着剩菜,一边吃一边念叨:“我可舍不得吃这些好的,要不是你生日,我也舍不得买这么些肉。”
父亲也会在旁边搭腔:“看到了吧,你妈天天为了你,这舍不得吃那舍不得吃。小没良心的,你可得好好学习,以后好好孝敬她。”
年幼的曹茜每次都备受煎熬,她默默嚼着嘴里的肉,味同嚼蜡。篡改志愿
在这种高压之中,曹茜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因为小时候从不出去玩,她也没什么朋友,院子里的孩子们甚至都不认识她。
可孤僻的曹茜,成绩确实突飞猛进,从来都是名列前茅。
也只有每当拿成绩单回家时,父亲严肃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笑容。
这时的曹茜,其实心中还怀有梦想,她想去南方看看,从高中开始,她就梦想去广州中山大学读书。
努力没有白费,曹茜高考时超常发挥,上中山大学绰绰有余。她兴奋的报了志愿,等待通知书的这个暑假,她性格都比以前开朗了一些。然而,当辽宁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曹茜整个人都傻了。
她冲出家门,跑向学校,问老师什么情况?
她的第二第三志愿明明也都是南方学校,就算滑档了也不该是辽宁师范啊?
老师告诉她,她报完志愿之后,父亲曹兆刚就到学校找到老师,把她的志愿给改了。
他们老两口就这么一个闺女,自然不愿让女儿跑那么远。
他们给女儿的人生规划很简单:在本地上个师范,毕业后就近找个学校当老师,然后嫁人生子,孝敬父母。
曹茜崩溃了,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崩溃,在老师办公室,哭的撕心裂肺……老师怜悯的看着她,却也无计可施。
发泄过后,曹茜一言不发的回到家,母亲又向以前一样做了一大桌子菜,有些心虚的喊她来吃饭。
她撇了一眼桌子上的菜,默默说了句“不饿”。谁知一旁的父亲却大发雷霆:“滚过来吃饭!你妈为了给你做饭,一大早就出去买菜,养你这么大白养了?”这种从小听到大的“亲情绑架”,让曹茜感到很无力。
她默默地坐在餐桌上,眼里噙着泪,一口一口扒着饭。
父亲这才缓和下来:“你一个女孩子,跑那么远上大学不安全,家里也是担心你。再说,万一你以后不回来了,谁给你妈养老?”
曹茜抬头看了看父亲,想说点什么,但还是沉默了。留学
曹茜终究是没能逃开亲情的枷锁。
但她到了辽宁师范后,开始比高中更努力的学习。到了大二,一个机会来了。
因为成绩优异,曹茜获得了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做交换生的名额。
她拿到报名表的时候,呼吸都慢了半拍,她深思熟虑很久,还是在周末回了趟家,打算和父母商量一下这个事儿。
其实曹茜本来没报多大希望,毕竟连南方城市都不让她去,又怎么可能愿意让她出国?但好巧不巧,这次回家,家里有个亲戚在,一听她说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立马惊呼出来。亲戚一个劲儿的夸曹茜,还跟曹兆刚说,“德国留学的机会,那可比其他国家难多了啊!茜茜也太优秀了,老曹啊,你怎么教育的孩子啊,太优秀了简直……”
亲戚的夸赞,极大程度满足了父亲的面子,他很快就在飘飘然中,答应了曹茜去德国留学的请求。
曹茜眼前一亮,生怕父亲后悔,立刻就当着父母和亲戚的面,给导员打电话,那边开始办理交换生手续。
曹兆刚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他有些不高兴,但转念一想,孩子能出国留学,那是个多有面子的事儿啊?再说出国留学回来,说不定以后还能做个大学老师,不管是收入,还是工作体面度,都会好很多。德国那么远,他不觉得女儿会留在那边永远不回来了。
于是他也不多说什么,也算是彻底想通了。
可是学费又是个大问题,2000年的七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
为了让曹茜出去读书,老两口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全都拿出来,又四处找亲戚们借了一些钱。
最后凑齐了七万块钱,让曹茜拿着这些钱,出去读书了。那时的老两口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了。矛盾激化
当曹茜坐上飞往德国的航班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令她如获新生。
其实刚到德国的曹茜,还并没有下定决心,再也不回去。
但因为语言和教育体系的差异,令她非常难适应。
为了尽快融入新环境,她没日没夜的学习,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练语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这也就导致,她很长时间没时间跟家里联系。
再跟家里联系时,已经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这会让曹茜刚因科研成果,获得了德国奖学金,想打电话和家人分享。谁知父亲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不是关心她,而是劈头盖脸的谩骂:“你还知道打电话给家里?我还以为你死外面了呢!”
曹茜愣住,或许就是这时开始,她心底最后一丝火花,也熄灭了。
从此以后,她几乎不再跟家里联系,除了没钱的时候,会打电话问父亲“借钱”。
父亲虽然总是奚落她,但偶尔也会给她打些钱,打完后就是熟悉的“你以后要是不孝敬我们,你就是白眼狼!曹茜总是默默听着,从来不回应。”抱憾而终
2003年以后,曹茜再也没跟家里联系过。
父母多次拨打她德国的号码,但永远无法接通。
直到2020年,曹兆刚两口子,再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女儿的消息。
他们在此期间,去学校联系过之前的导师,对方告知他们,曹茜早就已经完成交换生学习期,并且已经毕业了。
老两口也报过警,但国内并没有女儿的踪迹,只可能是还在德国。
警方帮着老两口,联系了德国的大使馆,请求他们帮忙寻找一下女儿。
大使馆那边也联系了慕尼黑大学,可学校那边说,并没有一个叫“曹茜”的中国留学生。
好好一个女儿,就这么“人间蒸发”了?这么些年,老两口从未放弃过寻找女儿的脚步,但除了日益苍老的身体,和满头白发,他们一无所获。
2020年,曹兆刚被确诊为肾癌,刘玉红也被确诊为乳腺癌。
两位老人直到,他们命不久矣了。
于是他们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到了媒体身上,他们在媒体面前,深情呼唤自己的女儿,说临死之前,只想再见她一面。本以为也没什么结果,但新闻发布后不久,一位德国IP的知情人士透漏,说曹茜是他之前的同学。
他说,曹茜在德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因为能力出众,被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聘为了终身教授。
此外,该同学表示,曹茜早已经改名换姓,所以才会“查无此人”。如今曹茜不仅有很不错的工作,还早早就结婚生子了。
此消息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对老两口来说,终究是个安慰。
不久后,随着病情恶化,老两口相继去世。
可惜的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也再也没能见过自己的女儿。“逃离”原生家庭
其实每年高考结束,都会发生很多关于孩子和原生家庭矛盾的新闻。
比如2023年那个被母亲私拆档案袋的女孩;
还有前些天在网上爆火的一则视频,女孩的成绩可以进一下211院校,却因种种理由,被母亲逼迫报了一个三本院校。女孩撕心裂肺的大喊:将来我走的每条路烂掉,全都会怨你!每次有这种新闻出现,都会有很多“孩子不懂事”、“父母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言论。
足以见得,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反而喜欢干预子女的一切人生重大选择,以一种“过来者”的姿态,用自己失败的经验,高高在上的给孩子指他认为可以“成功的路”。
当然,大多数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大多数父母,压根就没弄明白教育的本质。
不是逼迫孩子走一些自己不愿走的路,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纪伯伦曾在《先知·论孩子》中这么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可以做的,是给他们爱,教他们正确的三观;而不是强行干涉他们的思想,禁锢他们的灵魂。
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不是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曹茜的做法,或许有些极端,但童年的压抑和痛苦,别人没有经历过,就无权替她选择原谅。
在无数个压力、迷茫、困境之中,在无数次欺骗和伤害之下。曹茜能做的,也不过就是收拾自己的情绪,拼尽全力,逃离禁锢了自己一生的铁笼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