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12-19 10:52:03

还没入职就背2万多贷款? 这些求职套路要小心

成都大学生小吴今年大三,为减轻家人负担和增加自己求职经验,她提前开始找工作。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她,被一家医疗美容机构A发来邀请,让她到医疗美容机构B面试。这一次面试,让小吴背上了2.7万元贷款,分24期连本带息需要还近3.7万元。

>>上岗前需培训,培训费用是贷款

小吴到了医疗美容机构B,没几个流程,对方就告知小吴通过面试,可以办理入职。小吴求职心切,稀里糊涂在工作人员拿来的“培训就业服务协议”“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上签了字。

培训就业服务协议显示,一种方案需一次性支付28000元;另一种则要求至少全职工作7个月,培训费用通过第三方平台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支付,费用由医疗美容机构B补贴。小吴一次性拿不出2万多元培训费,于是选择第二种方式,“面试的人说工作满7个月后公司会出这个钱”。

与培训公司C签完合同,工作人员用小吴的手机下载了一个分期APP,一通操作下来,小吴完成了认证并贷款2.7万元,分24期,每期还款1541元。之后该APP被工作人员卸载。

>>猫腻多,培训贷款又变成医美项目

小吴始终不放心,将分期APP重新下载后,发现根本不是培训贷款,而是一项医美贷款,收款账户为公司D。小吴报警,要求解除贷款,医疗美容机构B当着警方嘴上说马上解除,但该贷款依然未被解除。

培训公司C则态度强硬,称要追究小吴诽谤的责任,并称小吴没有履行劳动者义务要赔偿违约金。与小吴一样遭遇的还有其他求职者,同样被威胁辱骂。


>>律师说法

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潘翔告诉记者,培训机构在招揽学员时虚假宣传,以解决学员就业问题为幌子诱导学员签订培训协议的套路曾被屡次曝光,其真实目的不是为学员找到工作单位或者安排学员就业,而是为了推销其培训服务,收取培训费用。

培训机构违规经营行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但由于培训合同是被培训机构设计过的,学员要想证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和合同目的是就业的,往往存在举证的困难。除非有明确充分的证据证明培训机构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行为的,否则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定性。

关于培训贷款问题,潘翔律师分析,培训机构明知学员没有付费能力,通过向学员推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培训贷款收到了培训费,负债的是学员而不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套路其实就在于此。希望广大求职者提高警惕。

>>职场小白“避坑”宝典

1. 入职前,需明确签约主体(公司名称)、工资福利待遇是否与面试邀约一致,避免代招。

2. 签合同时,需注意合同岗位、薪酬标准与面试邀约一致,避免虚假招聘,入职岗位性质差异过大。

3. 投简历、面试前,先排雷。

4. 接到面试电话,先问个人信息获取渠道,要求书面面试邀请。

5. (特殊行业外)没有“试岗”一说,工作一天都要结工资。

6. 涉及交费不靠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还没入职就背2万多贷款? 这些求职套路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