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捕捞遭处罚 当事人将6万余尾增殖鱼苗放归赤水河
5月6日泸州市合江县人民检察院获悉,因非法捕捞,贵州赤水市、四川合江县多名当事人在两地法院、检察院、相关行政机关和当地群众的监督下,将近6万余尾中华倒刺鲃增殖鱼苗投进赤水河畔,为自己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补过”。 此次放生的增殖鱼苗,由赤水、合江县两地人民法院、检察院共同组织,旨在引导两地多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的当事人主动承担生态修复责任。“谁损害、谁修复”是办理破坏生态案件的重要原则,案件当事人亲自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具有教育与影响的深远意义。我现在为自己当初的非法捕捞行为感到懊悔,只能通过放鱼弥补我的过错,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千万不要非法捕捞。”近日,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的被告人王非(化名)一边缓缓的放流鱼苗,一边愧疚地对检察官说道。这番对话的由来,还得从去年说。2020年11月7日,王非(化名)两次在合江县真龙镇集中村赤水河流域“鲤鱼壕”河段,使用自制电鱼工具(蓄电器、升压器、铜芯线、舀网等),以电击方式非法捕捞中华倒刺鲃5条,共计重约5斤。后被公安民警在其家中抓获,现场查获电鱼工具一套、鱼获物中华倒刺鲃3条。王非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近年来,因禁捕工作大力开展,赤水河川黔结合段生态恢复有所改善,鱼类种群从此前的108种恢复至现在167种。但是,在非法捕捞、水域污染、挖沙采石等活动的威胁下,赤水河的整体生态系统依然是敏感且脆弱的,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这次增殖放流活动是川黔公益检察合作的一次实践。早在2018年10月,贵州赤水市检察院、四川合江县检察院就遵循保护赤水“一盘棋”重要思想,会签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协作机制(试行)》,构建起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联合办案、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
四川在线记者了解到,为跟上赤水河流域常年禁捕的新形势、新要求,两地检察院适时开展了赤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通过交流座谈、案件讨论、线索移送等合作实践,仅合江县检察院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向赤水河流域存在非法捕捞问题的5个乡镇发出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对20人提起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刑事诉讼,对4人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执行赤水河增殖放流30000余尾。 多一点: 电鱼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不分种类、不分大小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均会在高强电流释放瞬间致死至晕,这种破坏性的捕鱼方式会造成局部区域内鱼类的衰竭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另外也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极易发生人被电击身亡的事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