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天的使者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稿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4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2:1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今年的冬季不怎么冷,暖阳高挂,灰蒙蒙的天似乎隔绝了整个天宇的寒气。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人望眼欲穿,让人想念。
好想在雪中漫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上,留下自己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是一种何等的惬意!盛开的雪花翩然而舞,恰似一群洁白的蝴蝶,扑展着六棱的翅膀,飞翔在清纯之上,仿佛刹那间忘却了感伤。静静地看着她轻轻飘舞,穿过云层,穿过枯枝,飘过额头,滑过脸颊,那种感觉好宁静,好舒服。我喜欢雪,喜欢下雪的冬天。望着这洁白的精灵,轻轻飘落,用她的纯洁填充着天地,让纷扰变得苍白无力。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圣洁,那么单纯。置身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她造就了“千树万树梨花开”,造就了银装素裹。
雪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俗话说的好“瑞雪兆丰年”。当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他们的心情定会无比喜悦。“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难道不是农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吗?他们守望着自己的田地,似乎已看到丰收时那金灿灿的小麦和硕大的玉米棒子,还有那硕果累累的秋。对于辛勤的劳动人们来说,雪代表着希望、欢乐、喜庆,她把自己的一切,都默默地献给了人们,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很多。
我喜欢雪,喜欢这冬天的使者,喜欢它的纯洁无暇,喜欢它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它是这个季节的一部分,缺了它,冬季会失去不少的热闹和喜悦。想着,盼望着,它就来了。
古代冬至大如年
去年的中秋节是在一位长辈家过的。中秋节是老人的八十大寿,吃喝完,祝寿的话也说过了,大家便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有人说老人生在中秋节这一天实在太妙,举国同庆。老人虽然高龄却记忆力极好,接过话头便说:“生在腊月二十三,吃糖瓜,过小年,岂不更妙!”大家笑了起来,只有我刚刚懂事的儿子没笑并且扬起小脸问我:“我的生日在冬至是不是过节?”老人听了说:“冬至可是个大节。”我先以为老人是安慰孩子,谁知老人极认真地说:“在老家,先前可是很讲究过冬至的,跟过春节一样热闹。外出的人,上学的、当官的、跑买卖的,冬至前都得赶回家,冬至一家团聚,要祭祖的。”儿子已经来了精神:“吃什么呀?”大家笑了,老人也笑着说:“就知道吃!冬至吃的跟春节差不多,好菜好饭,杀鸡宰羊的,又吃又喝,还用江米粉做成丸子煮着吃。”有人插话:“是汤圆吧?”“也许是吧,多少年没回老家,北京人不讲究过冬至,我也忘了”。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到底冬至节吃什么呀?”“别管它!反正现在过生日讲究吃生日蛋糕。”“可过节要吃特殊的呀?”真没办法,问题在于我也不知道。“我累了,别烦我,过些天再告诉你”。
翻书、查资料后,收获还真不小。原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订出来的个节气,可见古人对此节气非常重视,而且也确实是民俗节日。《汉书》里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和我们现在讲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白昼将一天比天长,意思差不多。《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老祖宗们重视冬至非同小可,“百官绝事,不听政”;老百姓阖家团聚,寻亲访友,互送礼物和食品,家家户户守夜、饮酒、祭祖,真如同我们现在过春节一样热闹。这过冬至节的习俗在唐宋时最盛,当时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如今不知为何不过冬至节了,先放在一边不去管它,看看冬至节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应节食品吧!
原来各地并不一样。老人是福建人,福建冬至节还真是吃江米粉丸子,老人没记错。有个传说:古时一樵夫冬至这天上山砍柴时坠入深涧,靠食黄精姜免于饿死,历十余年才得以脱身回家。然习性全变,家里人用江米粉做成丸子让其食用,才逐渐还其本性。从此以后,福建人便形成了冬至节吃江米粉丸子的习俗。再以后丸子变成了汤圆。
河南、山东、苏北等地有冬至吃羊肉水饺的习俗。这也有个传说:古代名医张仲景曾经给得了冻疮的贫苦人施舍过“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热,冻疮很快就好了。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的那天正是冬至,后来张仲景去世也是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热爱人民的著名医生,便在冬至这天吃“娇耳”,即是用面皮包上羊肉做成的水饺。
说到北京,冬至这天讲究吃馄饨,当然是指古时候了。古人说:“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到了清朝已经“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看来起码在清朝时,北京人已不将冬至当年过了,只剩下吃馄饨了。可要说古时人们过冬至节的当节食品,还就是馄饨。福建的江米粉丸子或汤圆也好,河南、山东、苏北等地的羊肉水饺也好,都是传说罢了,唯有京师的馄饨真有来历。冬至是古人最早定下的节,这一天要举行祭天
仪式,供品就是馄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古人认为天地宇宙为混沌,开天辟地之后才是现在的模样,所以祭天的供品便是混沌,以后改写成馄饨,意思没有变。
为何以后民间冬至不为节了?我想一是冬至前君子安身静体可以,但“百官绝事,不听政”实在是行不通,而祭天是皇帝老子的事,百姓们敬而远之。二来冬至前后正是一年中很冷的日子,阖家团聚就有许多不便,冬至便“惟食馄饨而
已”。
笑声中的节日
孩子喜欢过年,因为可以得到新衣和玩具,可以不做功课,但如果问我们成年人,为什么也喜欢过年,也许会有各式各样的回答。我们会说,春节里可以休息、娱乐、享受,和亲友团聚,可是,我们心里明白,这些不是真正的解释。享受是令人快乐的,和亲人共坐在餐桌四周也是快乐的,但不是节日的欢乐的全部来源。平时我们也有娱乐和休息,而不会产生春节那样的感受。在春节里并没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我们总不能说,我们快乐的缘故是历法上的。一种可能性是,我们的快乐,是平日里小心翼翼地储存起来的,正如一向节俭的人,到了买年货时会特别大手大脚一样;一向冷漠、闷闷不乐、辗转于生活的重轭之下的我们,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便表现出全部的热情、欢快和放纵。我们甚至会预支一部分明年的笑容, 那结果是,正如我们很快会发现的那样,春天里的人们,脾气会格外得坏。其实,每天的生活里,都有着足以提供快乐的原料,但只是在春节里,我们才有感受快乐的能力。而只有到了春节,我们才获得一种心情,能从容地领略生活的意味。境由心造,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我们不是因为过年而欢乐,相反,我们为了欢乐而过年。即使一个靠借贷来过年的人,在除夕之夜,也会暂时忘却一切愁苦,用借来的钱买来的酒,在他嘴里仍是甜美的。更何况,当古老的太阳在新年早晨升起时,希望总是在萌生着。做计划的人,总喜欢把开始实施的日子定在星期一、或某月的第一天。对于人类的幻想来说,新年更拥有一种象征的意义,仿佛一切也会随着日历的更换而变得不同往常。那些横亘在未来之中的事物,未知命运,从节日的窗口望去,隐隐呈现一种美好的形状。对于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没有凶象,只有吉兆。
所以,我们很难责备自己,即使我们用快乐的假象欺骗自己和别人。当我们发出和接受千百句吉利话时,我们也用不着深思这些陈辞滥调里有哪一句是真诚的。我们需要快乐,需要笑。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坐在电视机前,来制造最后一份人工的欢乐。在屏幕上,主持人糖精式的笑容不再令人厌恶,花哨、矫情的演出仿佛美丽,而观众的哄堂大笑也不显得愚蠢了,因为他们和我们都在共同认真地履行职责。当只有好消息传来、并且被千百次重复着的时候,生活也真的美好起来,谁又愿做一个煞风景的人呢?春节是快乐之节,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其大无比的、集体的笑容。这是一个不必附着于身体的笑容,就象《艾丽思漫游奇境记》里那只柴郡猫的笑脸一样。甚至,在脸也消失之后,那笑容仍会在半空中久久不逝,直到又过了几天,我们才绷起面孔,去面对复原了的世界。当然,用不了太久,我们又可以曲指计算,对待下一个春节了。
“年味儿”别淡了
“年味儿”是指过节的气氛。这种气氛靠什么来营造呢?靠的是节日活动。如今,人们所说的年味淡了,实际上是营造节日氛围的民俗活动少了,或者活动的功能被人为地改变。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春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据说这一习俗和“年”的恐怖传说有关,但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人们从守岁习俗中体味到的更多的还是一种亲情交流,一种天伦乐趣。这种亲情,这种天趣,呈现在人们准备年夜饭的忙忙碌碌的过程之中,映照在孩子们面对着好吃的东西那种兴奋的神情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在春节民俗活动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春节晚会的出现,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围炉而坐、聚桌攀谈的守岁方式。除夕守岁原有的亲情交流的功能随着形式的变化被部分地削弱了。
与除夕守岁遭到同样命运的是拜年习俗。拜年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交流范围从亲戚圈、邻里圈扩大到社会上的朋友圈、业务交际圈。民间有这样的习俗,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邻里之间闹过矛盾,通过春节拜年,便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互相之间的关系反而会更加密切。如今在城市里,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拜年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成群结队、走家串户的形式退居次席。对于传统拜年方式的淡化,有人认为是一种解脱,也有人感到惋惜,这种变化的是非功过现在还难以评说。
春节民俗活动中命运最惨的是放鞭炮。鞭炮作为中国人节日和喜庆活动的一些象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今天不仅一些大城市里禁放鞭炮,连一些小县城也效仿施禁。禁放鞭炮的理由,类似于泼脏水时一起把孩子泼掉。我们们不能只看到鞭炮引起火灾和环境污染这些消极的方面,还应该考虑到,鞭炮在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可替代的那种心理定势:放鞭炮象征着生活的红红火火,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放鞭炮的原始意义就是驱邪求吉)。
没有了鞭炮的轰鸣,没有了拜年的人流, 我们的年味儿只有越来越淡,直至混同于普通的大礼拜。节日功能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调节。人的生活既需要紧张的劳作,也需要轻松的娱乐、休闲,有张有弛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之道。如今人们的工作十分忙碌,身心都感到疲劳,正需要发挥节日的调节作用。而节日民俗活动的淡化,使节日的这种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节的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节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但是,变化并不等于舍弃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联系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人为地对它进行改造一定要慎之又慎。
狗年说“狗”
农历戊戌年就到来了,于是我又想起了狗。
早在1500年前人类穴居的图画中,就已经能够看到狗的身影。的确人类俘虏和驯服了狗这样勇敢而善良的兽类做为助手,就等于获得了新的感官,特别是加强了人类的嗅觉。
经过人类长期的选择和培养,现在狗的品种已达到30多种。狗中的“巨人”可高达1米多;狗中的“侏儒”矮仅数寸。身强力壮的狗,敢于同猛兽周旋:娇小玲珑的狗则可以玩于妇孺的股掌之上。狗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带路、侦察、搜捕、实验、玩赏等等。甚至还有爱管闲事,会逮耗子的短腿猎犬。
狗是聪明和顺从的动物,不仅会为我们守家,而且能给老年人以安慰,给儿童以快乐。当主人冥想这个世界的不公时,它还会抬头看着主人,表示赞同。
狗又是忠诚的动物。英国有一个叫奧德修斯的人,在外漂泊了19年。当他化妆成乞丐回家时,惟一认出他来的就是他那只年迈的狗。在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话:“孩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无论主人多么贫穷,他的狗都不会离他而去。
狗为人类做了不少好事,为什么人们又要借狗骂人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狗倚仗人势咬人。
过年说“盼”
把希冀寄予来日,盼望一年更比一年强,想必人同此心。达到小康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今年,今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尚未致富者呢?只待今年能交好运,心想事成,财源滚滚来。
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希望何其多,可哪一年会是至善至美的呢?因此在我看来,过年,旨在用一颗虔诚的心,拨亮人生旅途中的灯盏,以照前程。
小时候,最盼过年了,过年便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子耍龙灯跑拜年,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老早就少年不知愁是什么滋味地掰着手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于不知觉中便长大成人了,经事了,才觉日子的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受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新年之盼的内容就有了些深化: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望祖国经济腾飞;就个人而言,盼来年好事少磨,再盼工作不走麦城,再盼人生路上步步高,再盼儿女成龙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人生就是在这种种次第的企盼中,一站一站地购置着自己理想的车船票,一轮一轮地耗逝着自己的岁月生命……纵然这些企盼的理想奔波所得,有的不过成为肥皂泡,有的只打了个擦边球,但却依然不失为人生的一部分,依然充实着生命的内容,丰富着生活的节奏。我想,只要追求了,努力了,我们就不必为某种失意而遗憾!
希望是好的。没有了希望,或许真的便如鲁迅所言:“则便堕入真正的一种无可救药而又无奈的混沌了。”那又有什么好呢?不在沉默中崛起,也不在希望中进取,那样的人生恐怕无异于虚掷罢。因而过年,实际上是对人们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引导,一种积极的催促和推进——为了更好的将来,要去开拓,去奋进,去颠簸,去兑现自己的人生预算,年复一年,年旧年新。
馨香的祈愿
在我那并不久远的记忆里,过年总是一件最兴奋的事儿。年夜里,圆睁睁的小眼睛牢牢地盯着用红纸包裹着的礼物,欢悦的笑容从不知愁的脸上露出来。小小院落里,听到的是噼噼啪啪一阵紧似一阵的爆竹声;空气中,嗅到的是弥散古朴的硝烟味。
儿时守岁,大人总是在你身旁天南地北地说古道今,你欢喜得毫无睡意,而此时炉火正旺,满屋子都暖融融的,过年真的好温馨啊!那糖果的包装纸和头绳花边的质量虽不怎么好,但它们在男孩儿、女孩儿的眼中,却是那么富有诱惑力。展开一张张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玻璃纸,高高擎起,眼中便呈现出一束束奇彩的光芒。
每每在一片欢闹喧嚣声中,新年的钟声坚守而执着地敲响了。于是又一个崭新的时序替代了旧日的平淡。然而,在懂得了一些事情以后,竟难于无忧无虑地领会这份欣喜了,有时,反倒感到有些沉重和失落,尤其是蓦然发现银丝悄然出现在双亲的鬓间,皱纹爬上他们的额头……每念及此,我的内心便油然生出一丝不安。是啊,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汲取生命的阳光和雨露,才走向成熟的,父母的爱,永远是我们劈风斩浪的船帆。
父母的年龄虽然在增大,但我发现,他们的精神可比过去乐观多了,脸上经常漾着笑容,有时俩人还一起去跳“交际舞”,我觉得他们正在找回逝去的青春。我们真的大可不必为父母双亲的年龄而担忧,因为他们正怀着不泯的童心和我们一起奔向未来。
在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衷心祈愿:青年人永远那么充满活力,中老年人重新焕发青春,千千万万个心灵永远年轻。生命如花篮,万事皆美满!
新春思绪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每到此时,在神州的每一片土地上,锣鼓阵阵,祝福声声,无数华夏儿女都在用欢歌和笑语表达着喜悦的心情。
过年是喜庆的日子。你看,庄稼人的脸是红红的,因为他们又取得了好的收成;城里人的脸是灿灿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圆了一个又一个梦。你听,打工妹把一串串欢笑带回了小山村。那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不就象征着我们红红火火的日子吗?
过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最真诚的礼节祝愿老人安康长寿,祝愿孩子健康成长,祝愿所有的亲人朋友来年走好运、发大财。祝愿是对美好生活的感动,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过年是喜庆团圆的日子。多少游子不远千里,行色匆匆地回家过年,不就是为了亲人的那份守望吗?
过年是轻松快乐的日子。你可以邀上亲朋好友喝上几杯,也可以和妻儿老小去郊游踏青,你更可以哪儿也不去,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把平时来不及读的书认真地读一遍,把一年的日记细细地整理一番,或者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一年。品味过去,规划和展望未来,更让我们对美好前途充满信心。
过年了,让我们多些欢乐和笑声,同时,也多些关心和牵挂。我们要对灾区的人们多些关心,再寄去哪怕是极其微薄的一点钱物,把我们真诚的祝福、最美好的愿望送给他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过个好年;我们还要对人民解放军多些关心,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们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团圆。我们的祖国,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风风雨雨,迎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在未来的日子里,祖国必将阔步前进,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过年了,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幸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新年钟声夜半闻
新年到来之际,当人们翘首聆听一百单八下悠扬悦耳的“夜半钟声”时,是否想到这一百单八下钟声因何而来?
据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说,钟声之数“取法念珠,意在收心入定”。念珠的数目是一百单八个,故钟声亦取此数,此乃佛家之言。老百姓则认为,钟声之数按农历计算,一年分十二个 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加起来恰好是一百单八,取时时如意、五谷丰登之征兆。
北京的钟声有“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之说,听上去犹如六个小节组成一曲奇妙的梵乐。杭州灵隐寺的钟声变化较多,“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度共成一百八。”此法轻重分明,缓急有层次,既相济而又不断,令人为之神往。江苏苏州寒山寺,住持法师每年在除夕晚上十三时四十分上钟楼打钟,以二十分钟时间匀称地敲打一百单八下,最后一下既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其敲钟功力令人感叹不已。河南少林寺钟声则取南北各地之长,前后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成一百八声住。”真乃越清空而上九宵,使人有腾云驾雾之感。
各地钟声的打法虽然不同,但都起到了“悠久、庄严、和平”的作用。
妙趣横生赏狗联
郭沫若少年在私塾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敢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曰: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志,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了责罚。
1950年10月,陈毅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的茶话会上,曾写过一副纪念联: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此联颂扬了鲁迅先生“敢于嬉笑怒骂”,痛打“叭儿落水狗”的彻底革命精神,对仗工整,组合缜密,情真意切,节奏自如,文字朴实,于平凡处见功夫。
廖沫沙先生1982年农历壬戌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一副春联:
鸡鸣天上登仙境;犬吠人间入宝山。
属相对应,诗情画意,极为有趣。
1994年,岁次甲戌,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马烽在山西太原南华门自己居住的两层小楼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过了七回狗年,老当益壮不可能;
奋斗半个世纪,继续革命没问题。
上联,透露出遇“本命之年”的主人已七十有二;下联,表达着主人一生的心志。

( Q8 z- e: z. }! U
爆竹·春联·桃符的由来
中华民族自古多难,从皇帝到农夫,过春节的主题就是消灾求福。过春节又叫“过年”,“年”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写作“禾”下一个“人”,属会意字,是人把庄稼举过顶;而代表庄稼的“禾”像一株庄稼四片叶子一个谷穗。古人物质水平低,庄稼收上手就是最大的幸事,一茬庄稼就是一年。
古人多难而少科学知识,故多迷信。要消灾求福,自然有很多迷你的形式,放爆竹、贴春联、挂桃符就是主要的形式。爆竹又名鞭炮,最早实际上两种东西,爆竹是把整个竹竿放入火中烧,竹节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产生声音响亮的爆炸,故名爆竹。熊熊的篝火和震耳的爆竹声可以除一切邪崇,所以大年三十夜又叫“除夕”。后来有人用火药制成了鞭炮,把一个个的小爆炸物串接起来,其形如鞭,其它如炮,故名鞭炮。所以,当我们读到王安石《元日》诗“爆竹一声一岁除,兆民欢庆举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已不知诗中的爆竹是竹子还是鞭炮了。
挂桃符也是古人过年时迷信的做法,用桃木刻成饕(传主中一种凶猛贪食的怪兽)和神符挂在门坊上,可以驱鬼避邪。除夕夜取下旧的,换上新的,所以叫“新桃换旧符”。五代时后蜀国君昶是用书写春联代替桃符的第一人,他写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写春联逐渐取代了桃符或与桃符同时采用,但人们仍习惯地以借代手法物春联为桃符,我们今天读到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时,已不知他指的是原始意义上的桃符还是春联了。
春节的礼仪还有一些讲究,总的原则也是驱邪求福,如初一扫地叫“蚊虫疾病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等等。
当新春的钟声敲响
当新春的钟声敲响,站在新岁的枝头回望——一串串的脚印写满了跋涉者的艰辛,一滴滴汗水汇成了奋进者无悔的诗行。在旧历如落叶般飘飞的来路上,无论你留下的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创伤,它都将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在你的记忆深处珍藏……
或许你已两鬓染霜,对新年不再充满渴望,当新春的钟声敲响,静静地体味岁月的馈赠吧!即使岁月的风尘吹皱了你的容颜,但你丰厚的阅历会把世俗的功名与利禄映衬得黯然无光。历经风雨的面容,在新春的钟声里更加美丽。
或许你正值中年,对于新年的到来你有些淡漠,当新春的钟声敲响,默默地给自己许个愿吧!卸下一身重负,抛开一切烦扰,自酌一杯陈年美酒!点亮一盏灯,因为明天你仍要远航,仍要经历风浪。
或许你正年轻,新年总会带给你燃烧的希望,当新春的钟声敲响,大声地给自己加油吧!不要惧怕失败的磨砺和世俗的眼光。在新春的钟声里,梳理一下心结,反省一下自己,勇敢地上路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当新春的钟声敲响,让我们播种吧,播下希望!伴随着新春的钟声,我们又将迎来新一轮朝阳!
狗趣集锦
在悉尼有一条狗,不允许别人抽烟。遇到吸烟的人时,这都要扑上前,把吸烟人手中的香烟抢去弄碎。
德国有一只获得驾驶执照的狗,当时只有四岁,它有表演驾驶汽车逮捕罪犯的本领,“罪犯”由它的训练假扮。这条狗的驾驶执照终身有效,除非它饮酒驾车,否则不准吊销。
俄罗斯有一种狼狗能够找到藏在碎石中、泥土里的矿石块。这种被称为“地质学家”的狗,能根据气味辨别矿体。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当它同地质人员赴外勘察时,竟能在那些初步看来没有矿迹的地块嗅到矿体。
一位名叫戴继德的美国司机,因违反交通规则被拘押过。原来,他的辨色能力很差,无法识别红绿灯的颜色。从此以后,他训练了一条狗,开车时,让狗同时和自己并排而坐,让狗根据红绿灯的不同颜色发出不同的叫声。
春节拜年十忌
一忌突然登门到亲戚、朋友家去作客,应该事先和主人打招呼,不要突然登门造访,否则,会打乱主人的时间安排。
二忌失约不得随意迟到或不到。如遇上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必须亲自上门或捎信及时说明原因。
三忌无礼到主人家作客,要谦虚、恭敬、和蔼,进门后要主动与其他客人逐一打招呼。
四忌带病作客本人有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最好不要拜年,以免传染给他人。
五忌不讲卫生上门做客,要注意仪表整洁,不要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扔果皮、纸屑。
六忌无稽之谈不要说些无聊的、低级下流话,应注意精神文明。
七忌喧宾夺主不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已的事情,应围绕主人的话题来谈论。
八忌贪杯做客时入席要随主人安排,饮食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贪杯暴饮。
九忌久留做客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令人不快,影响主人的休息和其它活动。
十忌参赌作客期间可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禁止赌博。
红红火火过大年
红色是中国人的吉祥色,代表大吉大利,喜庆祥和。红色,象征温暖、热情,许多民族都将之视为年节色彩。生性含蓄的中国人,更是习惯借喻红色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红色,为新生活带来好心情,为新年带来吉祥如意的氛围。让我们穿红衣、喝红酒、贴火红对联、挂大红灯笼,红红火火过大年。
穿红衣 “新年到,新年到,青年穿红衣,小孩戴红帽”。红色不仅最能渲染喜庆的气氛,而且可以从里红到外,从上红到下。红肚兜、红毛衣、红外套、红棉袄、红鞋子,甚至红头绳……你当然不必把它们统统穿上身,只要有其中的一两样红,你的新衣就会沾染上喜庆的光芒。
喝红酒 红酒热已持续了一段时间,看样子还会继续下去。除红葡萄酒的营养保健价值外,其高雅的文化特质,也是促使红酒畅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位酿酒专家曾经讲过饮酒三步曲,即“温饱人家喝白酒、小康人家喝啤酒、富裕人家喝葡萄酒”,形象地说明了喝红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象征,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贴红对联 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春天,人们便用大红纸书写内容吉祥的春联,贴于房舍大门各处。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联,让人感到春风扑面,意气风发。红红的春联,是冬雪中的寒梅,点燃了人们希望的火焰!红红的春联,是春天的旗帜,昭示着新年火红的岁月!
放红炮仗 年节燃爆竹的历史相当悠久,爆竹的作用及形式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每年除夕晚上8点多开始,你可以陆陆续续听到炮仗响彻大地,至12点喜庆的声音便达顶峰。真喜欢听这种声音,震耳激烈,因为一年一次才稀罕。也喜欢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走出门去,脚下,碎红的纸屑铺成了长长的地毯,灿若云锦。文明的都市人把大声音变成了小声音最后把小声音转变成了声音的装饰,那些茶馆咖啡店宾馆把串串红色描金的假炮仗挂在门廊上,好像农民在自家的庭院里挂着他们的老玉米。走来走去的人看了,会心一笑,因为想起了炮仗的响,眼前的一片红彤彤看起来便分外地热闹。
挂红灯笼 红灯笼是春节的信息鸟。每当它由卖灯人挑向街头,便预告春节要来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高挂大红灯笼,面料有绸面的、丝绒的、纸质的、塑料的;风格有宫廷式的、藏式的、日式的……这一盏盏游动的灯笼,便成了一道道风景线,灯光相映,光束闪烁,煞是好看。中国人素爱的红灯笼,它将用火焰般的光彩,照中华民族腾飞!
送红花 “捧束红花去拜年”,这是当今社会流行的新时尚。近年来,鲜花成为人们探亲访友的座上客。订一个水灵灵的插花,给朋友送去一份惊喜,给家人带去一份温馨,给长者捎去一份祝福,已成为时尚。
送红橘 红橘示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相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有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相互馈赠橘子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十二生肖上告
鼠:告“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过街鼠都要打吗?我又没违反你们人类的交通规则,何况我走的还是“人行道”?
牛:告“对牛弹琴”。这话怎能比喻成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呢?应该比喻成某些人弹琴水平大差。连人都听不懂还弹给牛听,要是我都听懂了,不就证明了你弹琴水平高超、非同一般吗?
虎:告“画虎画皮难画骨”。瞧你们人类画画水平不行还不努力发奋,净说风凉话别伤我自尊嘛!
兔:告“兔子不吃窝边草”。没听说斩草除根吗?我只吃叶子,它还会长的嘛!我可不像人类,喜欢跑大老远吃白饭。
龙:告“龙多旱多”。我们是有严格家规的,多了也旱不了。再说了,我们会多吗?早在我爷爷起就实行“只生一个好”。
蛇:告“打蛇不死自遭害”。人就如此残酷!打死我后,你们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
马:告“好马不吃回头草”。我就是一匹专吃回头草的好马,而且我这种作风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优良作风。
羊:告“羊质虎皮”。这怎能说我穿件虎皮来吓人而实际上无能呢?这是跟你们人类学的,人类不是也穿虎皮做的衣服吗?为什么不称这些人为“人质虎皮”呢
猴:告“猴子捞月一场空”。虽然月亮没捞到,收获还是有的,至少我明白了水里的月亮是捞不起来的,这怎能说是一场空?
鸡:告“杀鸡吓猴”。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拿我的性命开玩笑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这简直是“文不对题”!要“杀猴吓猴”方才有效。
狗: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这是学习英雄,也是为猫“减咸员”,发扬我个人的“助猫为乐”的精神。
猪:告“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就算我头臭,难道鼻子好的人就不会来闻,不闻你怎么知道我头臭呢?!
+ [8 Z2 F0 y% T, m. h% `; I
记忆过年
小时候,家里很穷,缺衣少穿,一个月才吃上一餐猪肉。寒冬来了,我常被冷得手脚发抖,饿得两眼发黑。冬至一过,我天天盼着过年。只有到了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猪肉吃。
平时,我穿姐姐穿不了的旧衣服。那件黑布上衣打了十多个补丁,是姐姐给我的。一个下雪的早上,姐姐可怜我,把那条秋裤脱给我穿上。我对姐姐说,你不冷吗?她说,我比你大,忍一忍,冬天就过去了。在通往村小学的小路上,我看到姐姐的嘴唇被寒风吹得发紫了。走过那座积满白雪的石拱桥,姐姐对我说,我们跑起来吧,身体会暖起来的。我跟着姐姐一路跑到学校。放学时,姐姐又带着我一路跑回家。如果没有姐姐,说不定我会冷死在路上的。
期末考试,我和姐姐都考了好成绩。放寒假了,父亲看了我们的成绩单,很高兴。一天,吃晚饭时,母亲说,快过年了,给你们各买一件小棉衣。大年三十那天,母亲果然从街上买了两件小棉衣,给我和姐姐穿上。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暧了。后来,父亲告诉我,是母亲走了十多里山路回娘家,向舅舅借钱给我们买棉衣的。母亲勤俭持家,常在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上山割草,下地种菜,她瘦弱而坚强的身影,深深地烙进我的记忆中。
后来,家里分到责任田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快过年了,父亲叫人来把一头一百多斤的肥猪杀了。猪肉分成两半,一半拉到街上卖掉,换回一批年货;一半留在家里腌成腊肉,吊在两条长长的泥竹上。有阳光的时候,我和姐姐从楼上把腊肉抬下来,架在两只木架上晒太阳。阳光照在一块块腊肉上,一股股肉香扑鼻而来。爷爷坐在院子里看书,他对我们说,过年时,我的两个孙女有香喷喷的腊肉吃啦!
过年了,家里杀的鸡鸭鱼,都是家里养的。大年三十那天,我坐在屋外的田埂上,远远地看着一缕缕炊烟从烟囱袅袅升起,仿佛闻到鸡鸭鱼的香味了。过了一会儿,听见母亲在喊了:“吃年夜饭了…,.”我吃得最香的是腊肉,姐姐说我快变成腊肉精了,引得家人一片欢笑。
这些记忆,是二十年前留下的。在贫困的日子里过年,我们关注的是吃穿,从物质出发。今天,我们不缺吃不愁穿,过上好生活了,过年时,更多的是希望与亲人团聚,和朋友相会,参加有益的活动,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这种可喜的变化,是时代的进步。
门神的传说
每逢过年,民间都有贴门神的习俗,渴望消灾避祸,获得幸福。这种习俗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传说之一:春秋时有位名叫鲁班的工匠,为了护门,摹拟螺蛳形状制作门锁与门环,意思是说随你怎么扣门,螺蛳不想开,谁也别想进来。后因其过于纤小,遂改用猛兽形象,装在门上,寓意护门的装饰物——怪猛兽头,人们称其为“铺首”。也有雕成朱雀的,或雕成龙虎及犟牛的。开始可见怪兽神鸟是传说中最早的门神。
传说之二:在西汉时代,有一位王爷生了病,企盼快一点痊愈,便命人在殿门上画了一位勇士像,名叫成庆。意在借勇士威武,驱走病魔。开始民间对此并不了解,便从最熟知的古老神话中选择了两兄弟作门神,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身披盔甲,手持青铜大斧,威武无比。
传说之三: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位威将,一位叫尉迟敬德.一位是秦叔宝。一次李世民生病,在病中常听有鬼怪呼叫,于是尉迟敬德与秦叔宝两人自愿戎门,鬼真的不来了。于是唐太宗命画工绘两人画像悬挂于宫门,从此将能镇鬼护门的故事传到了传说民间,画两人像贴于门上。
传说之昕四:据说唐明皇患恶性疟疾,昏睡中,见小鬼盗走其爱妃的紫香囊及自己的玉笛。他正在气恼,又见一个大鬼捉住小鬼,一口吞食。明皇问大鬼来历,回答说名叫钟馗。明皇醒来,病居然痊愈。于是唤来画家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批告天下,于岁暮挂钟馗像,以法邪魅。”自唐以后,一对神,一对人,一对鬼,共享门神尊位。
年·拜年·拜年贴
年,古时又叫“岁”。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便以岁纪年,那时把木星走完一周定作一岁,岁首则有各种喜庆活动。商周时由“岁”改“年”,“过年”叫“改岁”。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叫元旦。后来为了避免与阳历的元旦相混,把民间传统的过年叫作“春节”。
拜年,是春节的一种传统风俗。“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拜年不仅古今盛行,兄弟民也同样流行。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帖。拜年帖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我国除汉族以外,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过此节日,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作者通联:陕西省宝鸡市宏文路218号文化大厦32层 杨丽丽
6 d3 m+ {( Y0 _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5-4 15:46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038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