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怀

[复制链接]

7584

主题

8114

稿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7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0: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怀
: O; z# R7 Y+ x$ V! g5 n+ }' n, A
   ○川人感恩○

: f4 w! d: L3 _# [: u# Q
逸西在18卷《感恩》丛书首仪式上代表作者发言
头条 |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怀
   【编者按】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法治四川》和别客传媒“掌上头条”微信公众号编辑一期地震感恩专刊,旨在表达川人的感恩之情。我们心怀感恩,永远感恩!
[url=]感恩才仁永尕 - 感恩[/url]
   《国际商报》记者 胡震杰  
   在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日,《国际商报》记者就四川地震灾区感恩文化建设等话题,采访了四川作家逸西。
   他说:“作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一名作家,自己有责任忠实记录这段中国式的援建模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党的恩情、国家行动和援建大爱!”
   逸西还说:“作为中国地震灾区的一名诗人,自己有义务歌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让世人瞩目在人类共同的灾难中,中国地震灾区是如何崛起,并走向富强的!”
   那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逸西这位中国媒体资深新闻人、地震灾区的一名作家,在灾后重建的感恩文化活动中,他又做了什么呢?
积极参与四川18卷《感恩》丛书采访和撰写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逸西和所有奔赴灾区的媒体新闻记者一样,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现场,采写了《成都警察的抗震救灾日记》等7篇系列新闻报道,反映成都警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怕牺牲和忘我精神。此后,他又冒着强余震的危险,深入都江堰市采写了7篇感人至深的《都江堰警察抗震救灾英雄谱》和6篇《地震中,四川女子劳教所里的六朵金花》等系列人物新闻稿件,均在中央级媒体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回首那场灾难,我的心依然疼痛!”逸西望着窗外,视线模糊。他说,瞬间,数万兄弟姊妹的生命就消失了,这让他一直都有切肤之痛。“好在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亿万同胞伸出的援助之手,我们地震灾区的民众才走出了阴霾!”
   2008年6月13日,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部署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定18个援建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地震重灾县、市。
  “太阳出来了,万丈光芒,像万只温暖的手臂,抚摸四川遍地伤痕。”逸西说他那天喜出望外,他看见18援建省、市纷纷响应中央号令,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
   2010年3月,当援建进行快到一年多时,四川组织知名作家、媒体资深新闻人,深入“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开展灾后重建采访活动。打算出版18卷《感恩》丛书,讴歌援建。
   该丛书编委会有关负责人找到逸西,向他讲明采写《感恩》丛书的用意,此时,正在灾后重建现场采访的他二话没说,立即允诺。
   随后,逸西与其他同仁一道,怀着川人感恩援建的心情,参加了由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出版集团联合主编的大型《感恩》丛书采访活动——每一个援建省、市写一部纪实报告文学,共18个援建省市,计18部书,歌颂和感恩援建兄弟省份对四川地震灾区所作的奉献。
四川向18个对口援建省(市)前线指挥部代表赠送《感恩》丛书典藏版
   逸西深入四川地震重灾区剑阁县采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到灾区一切都在复苏。他在与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前线指挥部队员一起生活数月后,被援建干部在灾区“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援建精神深深打动。在板房里,写出了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
   2011年5月6日,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为其作序!
援建干部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
   逸西说:“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正是这一情怀,激励逸西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到采写《感恩》丛书大型活动。
   他抛开所有工作,耗时一年多,在剑阁地震重灾区,与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前线指挥部的干部们同吃同住,在蓝色板房里,写出了摆在记者面前这部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
   该书共六章五十三节,从中央部署对口援建到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并成立对口援建四川剑阁县前线指挥部,派铁人南下参与援建的全过程,全书气势宏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生动记载了援建者与灾区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逸西在书中着重刻画了12名铁人在灾区剑阁的奉献精神,事迹感人,催人泪下。在第四章《铁人在剑阁》中,他以数万字的笔墨书写了“铁腿肖兴民”“铁脚高起生”“铁嘴侯继周”“铁骨夏忠玉”“铁肩杨渊沛”“铁人刘国会”“铁臂张焕昭”“铁腕杨伟杰”“铁指张宝武”“铁面王林生”“铁手苑维春”“铁琴陈方斌”等“12铁”,其表现手法新颖、独特,令人咋舌。
   在采写《剑门关下铁人情》过程中,逸西在前线指挥部蓝色板房里,常常看到总指挥刘国会、副总指挥肖兴民、高起生、夏忠玉和杨渊沛,带着队员早出晚归。他们与受援县剑阁党政干部和群众血浓于水,亲如兄弟姐妹,大家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大业,成功实现了“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146个强县富民的援建项目,在剑阁这块饱受创伤的大地上,神话般崛起!
    与此同时,逸西在剑阁看到:黑土地和奔腾不息的松花江哺育的龙江儿女勤劳、善良、勇敢,在灾区剑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采访期间,逸西与援建干部一起奔波在灾后重建第一现场深入采访,有的援建干部亲人去世了,也没有回家尽孝;有的在灾区,一呆就是半。铁人们在援建工作中一丝不苟、勇往直前、任劳任怨,把北大荒精神植入灾区,把铁人的实干精神带到剑阁,用宽厚结实的手掌,扶起倒塌的校舍和家园;把灾区人民重建的梦想,插上剑门关神鸟的翅膀,在天空中高高飞翔;把龙江3800万父老乡亲的无疆大爱,传递到灾区,温暖了灾区每一颗受伤的心灵!给了人希望、信心、勇气和力量!
  “而他们活动在废墟和工地上的身影,常常累倒在灾区的黎明和黄昏!”逸西说,剑阁取得的援建成果来之不易,倾注了黑龙江3800万父老乡亲的心血,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
   黑龙江省公安厅抽调到剑阁支警的第一批队员王荣伟,他的母亲在伊春小兴安岭,每天遥望四川剑门关,把对儿子的思念埋在心底,临终前,老人叮嘱家人:“不要告诉他,我这是老毛病,几天就好。”可是不久,这位可敬的母亲便永远离开了人世。
   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的母亲病重住院期间,老人思念儿子刘国会时,女婿苏志就唱《儿行千里母担忧》给她听,唱得泪流满面,老人听着女婿的歌声闭上了眼睛……
   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黑龙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前线指挥部队员的家庭,也成了坚强的后盾。在剑阁大地上,“铁人”们创造了许多奇迹,感动着每一个灾区人民。逸西说:“更重要的是给灾区留下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一座不朽的丰碑。”
  “正因为援建者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灾区今天的崛起和美丽!所以,我们感恩!因为感恩催人奋进!”。
   逸西还说:“作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一名作家,我有责任忠实记录这段中国式的援建模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党的恩情、国家行动和援建大爱!”
   “我作为中国地震灾区的一名诗人,我有义务歌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让世人瞩目在人类共同的灾难中,中国地震灾区是如何崛起,并走向富强的!”
   逸西怀着感恩的心,完成了《剑门关下铁人情》一书的采访和写作,同时,他还收获了一份兄弟情。黑龙江援建圆满完成援建任务,总指挥刘国会把逸西当成援建队员之一,援建在撤离剑阁时,两人深情拥别,难舍难分的兄弟情至今令逸西眼眶湿润。现在,每逢佳节,两人都互通电话问候,道不尽的兄弟情。
   北方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徐秀梅这样评价《剑门关下铁人情》:“我认真拜读了,那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在作者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下,将援建大决战和小细节结合起来写,让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场面,也看到了黑龙江援建者和剑阁人民一起走过‘余震门前高高低低的日子’。”
   原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金平先生如此评价该书:作者极其敏锐地抓住“铁人”精神,深入挖掘黑龙江援建者的高尚情怀和时代风貌,并以浓墨重彩的感人笔触,刻画了12位援建干部的英雄群像,使作品颇具文学感染力和艺术特色。
   金平先生还称,黑龙江援建与别的省、市截然不同,他们与受援地党委、政府“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充分利用四川人力资源、建筑资材完成繁重的灾后援建任务,在社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灾区群众技能培训、工业园区的积聚功能等方面创造了“龙江奇迹”;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写工程、写项目、写援建精神和援建经验时,着力刻画了12位援建干部铁腿、铁肩、铁嘴、铁臂、铁人……等不同性格、不同故事的鲜活人物,很具可读性和感染力,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和人物完全可以拍摄影视作品。作者全景式地展示援建者们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给读者很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灵魂冲击。
   2011年5月6日,四川18卷《感恩》丛书在新华文轩成都购书中心隆重举行首发暨赠书仪式。四川省委有关领导,18个对口援建省(市)指挥部领导,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新闻出版局、省邮政管理局、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等单位或个人出席仪式。四川省相关主要领导向18个援建省市指挥部的代表赠送了《感恩》丛书典藏本。
   丛书首发式上,逸西代表18卷《感恩》丛书作者发言。他说:“我们怀着感恩之情,深入重灾区采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与18省、市对口支援前线指挥部一起生活数月后,在援建第一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大援建者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巨大付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地震灾区战天斗地。他们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在板房里,我们写出了18卷《感恩》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其间,有的亲人去世了,也没有回家尽孝;有的在灾区,一呆就是数月。在采写《感恩》丛书的过程中,每一位作者都铭记党的恩情、国家行动、援建兄弟省、市对四川灾区的贡献。18援建省、市到底怎样执行中央部署‘一省帮一重灾县’呢?他们在援建工作中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灾区群众满不满意?援建者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又取得了哪些援建成果?!”逸西说:“在这18卷《感恩》丛书中,都一一作了详尽记载和展示!”
   据了解,18卷《感恩》丛书,图文并茂,全面记录和反映了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黑龙江等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地震重灾县、市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和对口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是对口援建的颂歌,感恩奋进的壮歌。该丛书作为四川省2010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它的编写和出版,既是四川儿女表达感恩的文字传承,也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感恩行动,是向全国人民全面汇报援建历程和援建成就,表达感恩之心的力作。
创作《感恩龙江》配乐朗诵长诗
   2011年9月26日,剑阁县召开援建欢送晚会。逸西创作的一首长达130行的《感恩龙江》朗诵诗。当晚,在剑阁县广场,进行配乐朗诵时,许多援建干部和当地受援群众,均被那一份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时,逸西还自费将该配乐朗诵诗制作成光盘,送与黑龙江援建亲人。
   第二天,黑龙江来的12铁人,圆满完成了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离开剑阁,返回养育他们的那块黑土地!
   两年多的美好时光,7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与灾区人民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用15个亿援建资金,播种了学校、医院、敬老院、自来水供水站等146颗强县富民的种子,帮助剑阁重建家园,修路架桥,在剑阁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援建目标实现后,剑阁从震后满目疮痍到勃勃生机,成功实现了从原地“起立”到原地“起跳”。逸西说,这期间,黑龙江援建干部付出了许多,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妻子临产却未能守候面前,有的则患上了高血压……但他们一直住在简易的板房里,把一个又一个暧冬留给灾区人民,把一个又一个寒冷留给自己……
   当黑龙江来剑阁援建的12铁人要离开时,剑阁上空笼罩着一种不舍离去的情怀!
   “留下来吧!”剑阁有百姓这样说。可黑龙江“12铁”还有新的使命!他们来剑阁的时间太长,他们的亲人在等待,他们在忍受亲情与相思的疼痛!
   剑阁县清江河,水雾飘渺。岸边浣衣女用歌声,为龙江阿哥送行:“龙江阿哥你慢些走嘞/高梁红了你再回来/妹妹替你长相守嘞/摘颗大梨藏心头……”
   这首不知被谁改唱了的歌词,在剑阁灾区,当天听起来特别情真意切,弦律优美动人。顺着歌声找寻,江面上水雾飘渺,歌声忽远忽近。
   这歌声,如天籁般空灵,穿越时空令人想起当年的红军,为了革命,为了中国的劳苦大众,不怕流血牺牲……
   这歌声,经久不息,在水雾飘渺的江面,来回流淌。
   逸西说,当时的情景,令在场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记者在百度中搜索《感恩龙江》这首配乐朗诵长诗,被网友们誉为:抒写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援建的史诗!是川人表达感恩援建、催人奋进的好诗!记者收听之后颇有同感。整首诗情感丰富,把四川地震灾区人民的感恩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节奏感强,段落与间隔之间,停顿恰到好处。语气、语音、语调和语速紧扣诗歌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抑扬顿挫,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人振奋。
感恩是一种力量
   逸西说,当他写下“感恩是一种力量”这七个汉字时,就想起乾隆七年间,50岁的郑板桥当上范县县令后,不忘家乡众人福泽。郑板桥想起乡亲们还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时,就写信告诉其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其余邻里乡党相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板桥先生如此感人情怀和感恩情结,令人感慨,无限温馨。
   逸西告诉记者:“当时,我们面对的是两年多的时光,7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的援建恩人,付出的岂止是汗水和心血。”
   现在,每当回忆起在剑阁采访的日子,逸西常常被援建干部们在灾区忙碌的身影,暖得两眼发热、发酸。他说:“我体会很深,黑龙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前线指挥部队员们的家庭,也成了坚强的后盾。”
   前线指挥部第一批援建队员于文出征剑阁时,父亲做白内障手术,儿子患头痛病一直没有得到确诊。这一老一小的生活起居、病中护理全落在了于母身上,但她却对于文说:“孩子,你安心去,只要你妈我不倒下,你放心,这个家有我支撑着。”
   农民自建房指导队专家乔广民的爱人和女儿出了车祸,他回哈尔滨后,妻子说:“你在我身边什么忙也帮不上,这里有医生和护士,你在,只能让我着急上火,你快回去!”乔广民硬是被妻子“赶”回了灾区。
   还有一位贤惠的妻子,怀孕6个月了,为了让援建前线的丈夫安心工作,直到生产也没有惊动他。
   逸西说,因为种种原因,还有很多、很感人的事迹没有采写。但他采撷到的这些片断,就足以说明黑龙江人民献给灾区的爱,是多么厚重而博大的。
   在援建结束的日子里,逸西在离开剑阁之前,在板房里写出了《感恩龙江》一诗:
   我们感恩那些操着东北口音的龙江人/是你们背井离乡,抛家别子/怀揣并不多余的粮食/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一口一口,喂养我们/大娘流泪的目光/被你们宽厚结实的手掌扶起……
  我们感恩那些操着东北口音的龙江人/是你们挥汗如雨,不分昼夜/用智慧和双手/托起倒塌的校舍、家园和村庄/还有一条条通向幸福的道路/一座座跨越河流的桥梁/一声声划过晴空的鸟啼……
  面对天空和大地/我们弯下不屈的脊梁/使出全身力气/深深叩谢/从骨子里喊一声/我们的恩人哪,我们的龙江人/是你们扶着我们/走过余震门前高高低低的日子/而你们累倒在废墟和工地上的身影/高高地挂在灾区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我们感恩那些操着东北口音的龙江人/重建家园的情感/一半种在灾区地里/一半长在你们的心中……
   大地震的阴霾早已远去,逸西说他将这首长达129行的诗,献给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所有援建者。所以,他又说:
   援建是一首诗!
   援建是一幅画!
   援建是一曲歌!
   大概,这就是四川作家逸西的感恩情怀吧。
   逸西简介
   逸西(原名刘逸西),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
   著有诗集《放逐》《梦雪》《民主的细节》《我们的记忆》《疼痛在心》及长篇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民主的碎片》《陪伴》等多部。获四川“五个一工程”奖。曾在广西、广州、四川和中央媒体《民主与法制》等做过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20多年来,在国内外采写若干有强烈反响的新闻。现为法治四川快报(网络)和别客传媒“掌上头条”主编。(来源:中国小康新闻网)
) C; d4 E: p) X. V  W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4-20 02:35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038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