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大研究生曾在凉山支教 为当地搭起三座助学桥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1: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第三座桥修好后,曹礼勇(后排左二)回到昭觉参加竣工典礼。

  他的初衷

  “就是想做一些事情,帮助孩子们读书,让他们 走 出 大山,开启不同于父辈的人生。”

  他的感悟

  支教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开启一件一辈子都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阿都日呷,16岁,男孩,有点调皮却又懂事。

  阿呷比者,12岁,男孩,成绩最好,特别机灵。

  拉马叶作,14岁,女孩,长得漂亮,但成绩一般。

  ……

  两年过去了,已是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研三的曹礼勇,仍记得在大凉山支教时班里学生的模样。现在偶然听到彝族歌曲,他还会在梦中回到那片开满索玛花的大山深处,和曾经的学生们一起歌唱。

  “那种感觉真好。”10月10日,坐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实验室里,曹礼勇回忆起他的支教生活。尽管已是繁忙的研三,但3个月前,他仍回到昭觉县,在解放乡火普村拉青河边,参加了新建成的钢板吊桥落成仪式。

  照片中的曹礼勇衣着简单,笑容灿烂。为了促成这座吊桥的建成,还是学生的他奔波近一年,募集善款26万余元。

  这,也是他在大凉山发起建成的第三座助学桥梁。

  初遇

  荒凉的大山里 孩子们眼中有渴望的光

  2013年8月,曹礼勇从川大化学工程学院毕业,就读研究生前,他想“做件有意义的事”。打定主意后,他通过层层选拔,加入了四川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和17名同学一起,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为期一年。这是曹礼勇第一次走进大凉山深处。

  从成都到昭觉县路途遥远,就算不堵车,也需花上一天时间。在彝语里,昭觉意为山鹰的坝子。这里离西昌100公里,是国家级贫困县。

  曹礼勇支教的树坪乡中心校离昭觉县城约10公里。一条拉哈日呷河,将学校和部分村子隔开。他发现这里除了学校和村庄,四周都被光秃秃的群山笼罩。

  树坪乡中心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曹礼勇是5年级的数学老师,班里16个孩子,年龄从12岁到16岁不等。

  随着支教老师到来,原本单一的课程逐渐丰富起来。除了教数学,曹礼勇还开设了音乐、体育和科学等课程。他利用公益机构捐助的多媒体建起“梦想教室”,并从县城下载和制作上课所需的图片、视频资料。

  当影像通过屏幕播放时,曹礼勇总会看见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

曹礼勇通过众筹资金建起的第一座桥——涵管混凝土桥。

  雨季洪水来临 学生需要蹚水过河上学

  凉山的雨季从每年5月持续到11月。下大雨时,上游发洪水,会阻碍孩子们的上学路。河对岸有50多个孩子,他们每天要走近1个小时的山路,跨过拉哈日呷河上的吊桥,再踩着石头涉过支流才能到校。

  每当山洪来临,拉哈日呷河的河水会倒灌进小河,淹没河床,导致水位猛涨,最深时能达到1.3米。

  曹礼勇还记得,9月底的一天,下着大雨。到校后,他发现少了4位同学。校长说,可能是因为山洪,孩子无法过河,所以没能来上课。

  第二天,几个缺课的学生来到了学校。他们告诉老师,前一天洪水太大无法过河,“今天是被班上另两名同学背过来的。”

  曹礼勇把两个助人为乐的学生带到办公室,让他们用炭火把湿衣服烤干。就在那一瞬间,他想,为什么不能在小溪上修一座简易的桥呢?

  下课后,他前往河边走访,在认为计划可行后,曹礼勇开始行动起来。“可以在河道里并排放三根涵管,再用混凝土浇筑,所需资金在1万元左右。”

  搭建简易桥梁的想法,得到了川大建筑系同学的支持,他们绘制出施工图纸。随后,曹礼勇找到村民协商,得知是为孩子上学而修桥,村民都愿意义务出工。

  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1万元的材料费并非小数目。如何凑到这笔钱,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了省钱,曹礼勇跑遍了当地建材市场,并将预算表在内的所有信息都发到了网上。很快,1万元就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成功。有钱有人工有材料,不到1个月,一座长8米、宽2米的涵管混凝土桥就建成了。

  看着孩子们不用再蹚水上学,曹礼勇内心涌起一阵暖意。

曹礼勇牵头维修一新的大坝乡瓦布村的红旗吊桥。

  融入

  福建娃学四川话 专门下载《山城棒棒军》

  随着瓦布谷立村到学校的混凝土桥竣工,曹礼勇渐渐适应了支教生活。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昭觉县城坐上小“面的”,赶往十公里外的树坪乡中心校。

  曹礼勇记得,桥修好不久,村主任就扛着一箱啤酒找上门来。这个脸庞黝黑、人高马大的彝族汉子,搓着手笑呵呵地感谢小曹老师后,又认真地说:“曹老师,我‘要求’你再修一座桥。”

  “我当时就愣住了,怎么能说’要求’别人做什么事呢?”曹礼勇后来才明白,“村主任口中的‘要求’,其实就是‘恳求’的意思。”

  事实上,语言是曹礼勇这个福建娃融入大山的“第一关”。尽管在四川读了多年大学,但在支教前,他还不怎么会说四川话,“以前觉得没必要,在学校,老师同学说的都是普通话。”

  很快,“没必要”就变成了“必须”。在昭觉,曹礼勇用普通话和学生交流,但和当地人交谈只有用四川话。于是,这位严谨的理科生,把《山城棒棒军》等方言电视剧下载到电脑上,开始跟着自学。

  “只用了一个月,就差不多学会了。”说到这里,曹礼勇摸摸鼻子,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虽然学的方言剧是重庆的,但是主要在昭觉使用,所以他总觉得自己的四川话透着一股浓郁的当地味道。

  维修75米长危桥 点滴爱心凑齐资金

  “昭觉县大坝乡瓦布村红旗吊桥维修工程昨日正式动工。一个月后,一座长75米、宽1.3米的铁板吊桥将与大家见面。那时,村民和孩子将彻底告别摇晃不堪、随时有可能坠落的危桥。”2014年4月11日,曹礼勇写下了这段文字。照片中,一座简易的木板桥因年久失修,桥面的木板已现破损松动。

  “那就是之前村主任提到的桥,也是到学校的路,每天差不多有50名学生要经过。破损的桥面暗藏危险,曾经还发生过孩子从桥上落下的险情。”在走访中,曹礼勇发现,对比之前修的第一座桥,这座桥的要求更高,需要专业路桥公司施工,仅初步预算就要13万元。

  “这座桥能修好,绝对是靠更多人的帮助。”彼时,为修桥筹款四处奔波的曹礼勇,接到深圳一位企业家的电话,“他在微信群里一说,很多人都愿意提供帮助。”

  随后,曹礼勇将设计图纸、工程预算等整理好发到微信群,令他感动的是,不到半天就筹齐了所需款项。“你一万、我七千、他两万,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搭建起了一座新桥。”他将预算公开,每个步骤、进程都实事求是地告知了捐资人。

  2014年5月26日,大坝乡瓦布村的红旗吊桥维修工程顺利完工,河道两边的桥墩被加固,河中央还竖起了一座新桥墩,原先的木板也被带有防滑花纹的钢板取代。

  从此,村民和孩子们过桥不再担惊受怕。

在社会各界关心和众多爱心人士帮助下,昭觉县火普村吊桥重建工程顺利完成,这也是曹礼勇张罗建起的第三座桥。

  坚持

  支教需要持之以恒

  将来有能力时间还会做

  2014年初夏,一年支教期满,曹礼勇将要离开。

  没有常见的离别愁绪、痛哭流涕,曹礼勇淡定地告诉学生,“老师要回去读书了,你们好好学习,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和一般支教老师不同,曹礼勇的感情一直比较克制、冷静,这个90后男生身上,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熟理智。

  他不喜欢家访,因为热情的彝族同胞总会悄悄杀鸡宰猪招待他;他最怕孩子说出类似“老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的话,因为在他看来,“这会让后面支教的老师难以融入”;他对学生很严格,因为“既然支教,就要好好教书。”

  曹礼勇很自豪,当五年级数学老师一年后,他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5分,“这简直就是质的飞跃。”

  但是,也有让他无奈的事情。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他发现班里成绩最好的小女孩被父母带出去打工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惋惜,更无奈!”

  谈起支教一年的感受,曹礼勇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教育很重要,钱也很重要。”在他眼中,支教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开启一件一辈子都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在他看来,无论自己未来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能力和时间,还是会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它们值得。

  坚持每年两次回访

  今年7月重建起第三座桥

  持之以恒——简单的四个字,坚持却不易。

  每年两次回访,曹礼勇一直坚持着。2015年的一次回访中,他发现在昭觉县火普村,拉青河上的吊桥废弃多年,学生不得不每天绕行5公里,靠两根水泥电线搭成的简易桥过河。

  为了修好这座桥,已经不再是支教老师的曹礼勇得到了母校四川大学的帮助,通过众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募捐到所有款项。火普村吊桥重建工程于今年5月启动,7月底顺利建成。在当地政府的努力和规划下,今后两年内,100多套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将新建在拉青河两岸,而新落成的吊桥,将成为当地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一个支教老师让三座桥拔地而起,曹礼勇的故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彝族老乡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彝文名字——“的日木牛”。很多人或许不清楚曹礼勇是谁,但都知道有个为学生修桥的“的日木牛”老师。

  谈起自己的彝文名字,曹礼勇说,“的日”是当地的一个大姓,而“木牛”是家中排行老三的意思,“我就是家中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个孩子。”

  很多时候,看到那些脸上红扑扑的孩子,曹礼勇会想起儿时的自己。“就是想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读书,让他们走出大山,开启不同于父辈的人生。”

  他还记得,在支教的时候,有次和同伴前往一所悬崖边的小学交流,教孩子们唱歌,“他们学得很快,唱得特别开心。”

  临走前,孩子们一个劲地对老师说谢谢,在路口分别时,十多个孩子甩着书包,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欢呼雀跃。

  阳光打在孩子们身上,看着他们被拉长的背影,曹礼勇的同伴中,有女生红了眼眶,“那一刻,我们都被触动了,感受到了大山深处的希望。”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杜江茜 殷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Z' R- j- o' @1 P- h9 \# r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6-8 21:29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038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